约翰福音 17:1-26
注释
肉身 又译“一个人”,希腊语是sarx。这个词在这里指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耶稣降世为人后,就不再是灵体了。他不是披上肉身而已,这跟天使以往向人显现时的做法不同。(创18:1-3;19:1;书5:13-15)因此,耶稣自称为“人子”是很恰当的。(约1:51;3:14;另见太8:20的注释)
认识你…… 又译“不断吸收关于你……的知识”或“不断认识你……”。希腊语动词gi·noʹsko的基本意思是“认识”,这个词在本节经文里的时态显示这是持续不断的行动。这个词可以指“继续吸收关于某人的知识”“逐步了解某人”或“对某人越来越熟悉”。此外,这个词的意思也可能包括,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来深入了解某个已经认识的人。本节经文说“认识你”,指的是跟上帝享有越来越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之所以能建立起来,是因为人不断增加关于上帝和基督的知识以及加强对他们的信心。想要跟上帝有深厚的友谊,仅仅知道他是谁或他叫什么名字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及有什么价值观和标准。(约一2:3;4:8)
永远的生命 见词语解释。
世界奠基 译作“奠基”的希腊语词在希伯来书11:11译作“孕育”,跟译作“孩子”的希腊语词一起使用。这个词在“世界奠基”这个词组里,看来指亚当和夏娃生下孩子这件事。耶稣曾把“世界奠基”跟亚伯联系在一起。亚伯显然是人类世界中第一个可以得到救赎的人,而“从世界奠基以来……写在生命册上”的第一个名字就是他的名字。(路11:50,51;启17:8)耶稣在祷告中对天父说的这句话也表明,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亚当和夏娃还没有孕育后代之前,上帝就已经“爱”他的独生子了。
世人 希腊语是koʹsmos,在这里看来指人类世界。(参看约17:24的注释)
世人 希腊语是koʹsmos,在这里看来指跟上帝疏远、跟真基督徒(基督的会众)截然不同的人类社会。(另见约15:19的注释)
我已经……显明你的名 耶稣的门徒早就知道并使用上帝的名字。无论是在存放于会堂的《希伯来语经卷》里,还是在用于教导的《七十子译本》(《希伯来语经卷》的希腊语译本)里,他们都能看到并读到这个名字。(另见附录A5和附录C)在圣经中,“名”这个词有时代表拥有这个名字的个体、他的名声以及他所透露的关于自己的任何事。(另见太6:9的注释;参看启3:4及脚注)除了使用上帝的名字,耶稣也向人揭示这名字代表的上帝有什么旨意、作为和特质,从而使人认识上帝的“名”。耶稣曾经“在天父身边”,比谁都更能清楚说明天父是怎样的。(约1:18;太11:27)因此,上帝的“名”对于早期那些跟从耶稣的人来说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遵守了 又译“服从了”。这里的希腊语词te·reʹo也有“锲而不舍地服从”或“仔细留意”的意思。
名 指的是上帝的名字,这个名字是由四个希伯来字母יהוה代表的(相当于英语的YHWH),中文通常译作“耶和华”。在中文的《新世界译本》中,上帝的名字在《希伯来语经卷》出现了7029次(其中50次在原文里是缩写),在《希腊语经卷》出现了241次(其中4次在原文里是缩写)。(关于《希腊语经卷》中上帝的名字,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请看附录A5以及附录C)在圣经中,“名”这个词有时代表拥有这个名字的个体、他的名声以及他所透露的关于自己的任何事。(参看出34:5,6;启3:4及脚注)
世界……世人 在本节经文,译作“世界”和“世人”的都是希腊语词koʹsmos,指的是上帝忠仆以外的世人,也就是跟上帝疏远、不正义的人类社会。在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约翰提到,耶稣说他的门徒“不属于世界”。在最后一次跟忠心的使徒一起祷告时,耶稣又两次提到这一点。(约17:14,16)
世人 希腊语是koʹsmos,在这里指上帝忠仆以外的世人,也就是跟上帝疏远、不正义的人类社会。(参看约15:19的注释)
世界……世人 在本节经文,译作“世界”和“世人”的都是希腊语词koʹsmos,指的是上帝忠仆以外的世人,也就是跟上帝疏远、不正义的人类社会。在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约翰提到,耶稣说他的门徒“不属于世界”。在最后一次跟忠心的使徒一起祷告时,耶稣又两次提到这一点。(约17:14,16)
你已经把你的名赐给我了……你自己的名 跟“耶稣”相对应的希伯来名字是“耶书亚”,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因此,耶稣在本章两次强调,他已经使人认识耶和华的名。(约17:6,26)在圣经中,“名”这个词有时代表拥有这个名字的个体、他的名声以及他所透露的关于自己的任何事。(另见太6:9;约17:6的注释)这里说耶和华把自己的名赐给了耶稣,除了因为“耶稣”这个名字包含上帝的名字,显然还有别的原因。例如,耶稣完美地反映出天父的品格。(约14:9)此外,耶稣是奉他父亲的名而来的,也奉天父的名做了很多伟大的事。(约5:43;10:25)
圣洁的父亲 在圣经里,这个词组只出现在本节经文,用来称呼耶和华。这个词组从没有用来称呼人。(参看太23:9)
合一 又译“团结一致”。耶稣祈求,正如他跟天父是“合一”的(表明他们互相合作,思想一致),他的真门徒也会怀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合一”。耶稣在这个祷告里表达的想法,跟他在约翰福音10:30说的话互相呼应。在那里耶稣说,他跟天父在保护和照顾他的门徒(即天父赐给他的“绵羊”)方面是“合一”的。(约10:25-30;17:2,9)本节经文中译作“合一”的希腊语词,字面意思是“一”,原文是个中性词(表示“一[事物]”),而不是阳性词(表示“一[个体]”)。(另见约10:30的注释)
我已经……显明你的名 耶稣的门徒早就知道并使用上帝的名字。无论是在存放于会堂的《希伯来语经卷》里,还是在用于教导的《七十子译本》(《希伯来语经卷》的希腊语译本)里,他们都能看到并读到这个名字。(另见附录A5和附录C)在圣经中,“名”这个词有时代表拥有这个名字的个体、他的名声以及他所透露的关于自己的任何事。(另见太6:9的注释;参看启3:4及脚注)除了使用上帝的名字,耶稣也向人揭示这名字代表的上帝有什么旨意、作为和特质,从而使人认识上帝的“名”。耶稣曾经“在天父身边”,比谁都更能清楚说明天父是怎样的。(约1:18;太11:27)因此,上帝的“名”对于早期那些跟从耶稣的人来说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名 指的是上帝的名字,这个名字是由四个希伯来字母יהוה代表的(相当于英语的YHWH),中文通常译作“耶和华”。在中文的《新世界译本》中,上帝的名字在《希伯来语经卷》出现了7029次(其中50次在原文里是缩写),在《希腊语经卷》出现了241次(其中4次在原文里是缩写)。(关于《希腊语经卷》中上帝的名字,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请看附录A5以及附录C)在圣经中,“名”这个词有时代表拥有这个名字的个体、他的名声以及他所透露的关于自己的任何事。(参看出34:5,6;启3:4及脚注)
合一 又译“团结一致”。耶稣在这里的话表明,在保护绵羊般的人以及带领他们得到永远的生命方面,他和天父是团结一致的。这项牧养工作是由天父和耶稣共同完成的。他们同样都很关心这些绵羊,决不容许任何人从他们手中把绵羊抢走。(约10:27-29;参看结34:23,24)约翰福音常常提到天父和他儿子紧密团结、目标一致。本节经文中译作“合一”的希腊语词,字面意思是“一”,原文是个中性词(表示“一[事物]”),而不是阳性词(表示“一[个体]”)。这一点也支持以下理解:耶稣和天父团结合作,在行动方面“合一”,但他们并不是同一位个体。(约5:19;14:9,23)比较一下耶稣在这里说的话和他在约翰福音17章的祷告,就能进一步确认,他的意思不是说他跟天父平等,而是说他们目标相同、行动一致。(约10:25-29;17:2,9-11)耶稣为门徒祷告时说的话尤其可以说明这一点,当时他求上帝“使他们合一,就像我们一样”。(约17:11)因此,约翰福音第10章谈到的“合一”跟第17章谈到的是同一个意思。(另见约17:11,21;林前3:8的注释)
使他……该被丢进欣嫩谷去 直译“使他……成为欣嫩谷之子”,意思是使他成为应该受到永远毁灭的人。(另见词语解释“欣嫩谷”)
灭亡之子 在这里指的是加略人犹大。由于蓄意背叛上帝的儿子,犹大将会遭受永远的毁灭,不配得到复活。同一个词组也出现在帖撒罗尼迦后书2:3,指“一个不法的人”。在用来写圣经的语言里,“……之子”或“……的儿子”有时用作比喻,指惯常有某种行为或显出某种特征的人。一些例子包括:“至高者的儿子”“光明之子”“白昼之子”“王国之子”“恶者之子”“魔鬼之子”“叛逆之子”。(路6:35;帖前5:5;太13:38;徒13:10;弗2:2及脚注)类似地,说一个人是某种惩罚或下场“之子”,也可以指他由于惯常的行为或者显出的特征而受到那种惩罚或落得那种下场。在撒母耳记下12:5,译作“该死”的原文可以直译为“是死亡之子”。马太福音23:15用了一个字面意思为“欣嫩谷之子”的词组,用来指应该遭受永远毁灭的人。耶稣把加略人犹大称为“灭亡之子”时,看来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另见太23:15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欣嫩谷”)
世人 希腊语是koʹsmos,在这里指上帝忠仆以外的世人,也就是跟上帝疏远、不正义的人类社会。在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约翰提到,耶稣说他的门徒“不属于世界”。在最后一次跟忠心的使徒一起祷告时,耶稣又两次提到这一点。(约15:19;17:16)
使他们成圣 又译“使他们圣洁”,或者“使他们专属于上帝”,意思是使他们跟其他人区分开来专门为上帝服务。由于服从上帝话语的“真理”,跟从耶稣的人使自己成圣或洁净了。(彼前1:22)正因为这样,他们跟没有持守上帝真理的世人截然不同,他们是“不属于世界”的。(约17:16;另见词语解释“成圣”)
你的话语就是真理 耶和华的话语总是把事物如实地呈现出来,包括清楚显示耶和华的美德、旨意和诫命,以及揭示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况。跟耶稣在这里的祷告一致,上帝话语的真理指出人该怎样做才能成圣,被区分开来专门为耶和华服务,以及怎样继续保持圣洁。
自己保持圣洁 又译“使自己区分开来”。耶稣降世为人时是圣洁的(路1:35),在地上时也一直保持圣洁。(徒4:27;来7:26)耶稣一生无可指责,甚至为了献出赎价而牺牲生命,从而让跟随他的人得以“成圣”,也就是得以区分开来专门为耶和华服务。因此,耶稣在向天父祷告时可以说,他是“为了他们”而保持圣洁的。耶稣的门徒只要紧紧跟随他的脚步,按照他教导的真理以及圣经显示的真理处事为人,就能“通过真理成圣”了。(约17:17;提后2:20,21;来12:14)不过,他们不是靠着自己而是靠着耶稣基督才成圣的。(罗3:23-26;来10:10)
合一 又译“团结一致”。耶稣祈求,他的真门徒能怀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合一”,正如他跟天父是“合一”的,彼此合作,思想一致。(约17:22)在哥林多前书3:6-9,保罗就描述了基督徒的这种团结;他们在传道工作上跟弟兄姐妹和上帝合作,从而享有这样的团结。(另见林前3:8以及约10:30;17:11的注释)
合一 又译“团结一致”。耶稣祈求,正如他跟天父是“合一”的(表明他们互相合作,思想一致),他的真门徒也会怀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合一”。耶稣在这个祷告里表达的想法,跟他在约翰福音10:30说的话互相呼应。在那里耶稣说,他跟天父在保护和照顾他的门徒(即天父赐给他的“绵羊”)方面是“合一”的。(约10:25-30;17:2,9)本节经文中译作“合一”的希腊语词,字面意思是“一”,原文是个中性词(表示“一[事物]”),而不是阳性词(表示“一[个体]”)。(另见约10:30的注释)
合一 又译“团结一致”。耶稣在这里的话表明,在保护绵羊般的人以及带领他们得到永远的生命方面,他和天父是团结一致的。这项牧养工作是由天父和耶稣共同完成的。他们同样都很关心这些绵羊,决不容许任何人从他们手中把绵羊抢走。(约10:27-29;参看结34:23,24)约翰福音常常提到天父和他儿子紧密团结、目标一致。本节经文中译作“合一”的希腊语词,字面意思是“一”,原文是个中性词(表示“一[事物]”),而不是阳性词(表示“一[个体]”)。这一点也支持以下理解:耶稣和天父团结合作,在行动方面“合一”,但他们并不是同一位个体。(约5:19;14:9,23)比较一下耶稣在这里说的话和他在约翰福音17章的祷告,就能进一步确认,他的意思不是说他跟天父平等,而是说他们目标相同、行动一致。(约10:25-29;17:2,9-11)耶稣为门徒祷告时说的话尤其可以说明这一点,当时他求上帝“使他们合一,就像我们一样”。(约17:11)因此,约翰福音第10章谈到的“合一”跟第17章谈到的是同一个意思。(另见约17:11,21;林前3:8的注释)
有完美的合一 又译“完全团结”。在这里,耶稣把门徒有完美的合一跟天父“爱”他们联系在一起。这跟歌罗西书3:14说的一致,经文说:“爱能完美地维系团结。”这种完美的合一并不是绝对的,不代表每个基督徒都有一样的才干、习惯和良心,或者说他们之间的这类差异都已经消除了。基督徒有完美的合一,指的是他们在行动、信仰和教导方面都团结一致。(罗15:5,6;林前1:10;弗4:3;腓1:27)
世界奠基 译作“奠基”的希腊语词在希伯来书11:11译作“孕育”,跟译作“孩子”的希腊语词一起使用。这个词在“世界奠基”这个词组里,看来指亚当和夏娃生下孩子这件事。耶稣曾把“世界奠基”跟亚伯联系在一起。亚伯显然是人类世界中第一个可以得到救赎的人,而“从世界奠基以来……写在生命册上”的第一个名字就是他的名字。(路11:50,51;启17:8)耶稣在祷告中对天父说的这句话也表明,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亚当和夏娃还没有孕育后代之前,上帝就已经“爱”他的独生子了。
我已经使……认识你的名 在祷告的结尾,耶稣再次提到他在约翰福音17:6说过的这件事。(另见约17:6的注释)虽然约翰福音17:26用的希腊语动词gno·riʹzo(“使……认识”)跟约翰福音17:6用的动词(pha·ne·roʹo,“显明”)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类似的,后者也可以翻译为“使……认识”。(参看约翰福音17:6的脚注)在圣经里,使人认识某某的名可以指告诉人他的名字及其代表的一切,包括他的名声以及他所透露的关于自己的任何事。(另见太6:9的注释;参看启3:4及脚注)除了使用上帝的名字,耶稣也向人揭示这名字代表的上帝有什么旨意、作为和特质,从而使人认识上帝的“名”。在本节经文,耶稣进一步说“以后还要使他们认识”,这句话也可以翻译为“以后还要继续使他们认识”。可见,上帝的“名”将会继续对那些跟从耶稣的人有越来越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