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5:1-39
注释
加利利海,就是提比里亚海 加利利海有时也称为提比里亚海,是因为西岸有一座以罗马皇帝凯撒提比略的名字命名的城,叫做提比里亚。(约6:23)提比里亚海这个名称出现在本节经文和约翰福音21:1。(另见太4:18的注释)
革尼撒勒湖 加利利海的另一个名称(太4:18),也叫基尼烈海(民34:11)和提比里亚海(另见约6:1的注释)。这是以色列北部的一个内陆淡水湖。这个湖低于海平面210米,从北到南长21公里,从东到西宽12公里,最深的地方约48米。“革尼撒勒”是湖的西北岸一个面积不大的平原的名字。有些学者认为,革尼撒勒很可能是基尼烈(希伯来语)这个早期名字的希腊语译名。(另见太14:34的注释以及附录A7的地图3B“在加利利海一带的活动”)
革尼撒勒 加利利海西北岸一个面积不大的平原,长约5公里,宽约2.5公里。路加福音5:1把加利利海称为“革尼撒勒湖”。
海滩 在迦百农附近的加利利海岸,有一处海滩呈马蹄形,周围的地势缓缓上升,形成一个天然剧场。由于这个地点具有良好的扩音效果,就算是一大群人也能听见耶稣从船上对他们说的话。
从船上教导民众 见太13:2的注释。
捕到 直译“圈了”,也就是用网圈住。
一个满身麻风的人 圣经提到的“麻风”指的是严重的皮肤病,但不仅仅指今天人们所知的麻风病。任何人被诊断患上麻风病,就必须跟别人隔离,直到痊愈。(利13:2及脚注,45,46;另见词语解释“麻风”)马太和马可在各自的福音书里叙述同一件事时,只是简单地说“有一个麻风病人”。(太8:2;可1:40)但路加是个医生,知道麻风病有轻重之分。(西4:14)在这里,路加描述这个人“满身麻风”,显然是说他的病情非常严重。(另见路4:38的注释,在那节经文里路加也具体说明了病情的严重程度)
我很愿意 耶稣不仅表示他已经听到对方的请求,还表达出强烈的愿望要答应他的要求。这表明耶稣这么做不是仅出于责任感。
摸他 摩西法典规定,麻风病人必须被隔离,以防传染给其他人。(利13:45,46;民5:1-4)不过,犹太宗教领袖却定出许多额外的规条。例如,任何人都要跟麻风病人保持至少4肘尺的距离,也就是大约1.8米。在刮风的日子,则要保持至少100肘尺的距离,也就是大约45米。这些规定令麻风病人受到无情的对待。古代的犹太著作曾用积极的口吻描述:一个拉比看见麻风病人就躲起来,另一个则为了跟麻风病人保持距离而向他们扔石头。耶稣的做法却截然不同,他十分同情那个麻风病人的苦况,于是做了一件其他犹太人难以想象的事——伸出手来摸了那个麻风病人。尽管耶稣本可以只说一句话就治好那个人,他还是伸手摸了对方。(太8:5-13)
让祭司查看 根据摩西法典,祭司要查看麻风病人是否已经痊愈。之后,那个已经痊愈的人要去圣殿,按照利未记14:2-32的要求,献上“摩西规定的祭物”。
让祭司查看 见可1:44的注释。
他祷告的时候 路加在写福音书时,特别留意跟祷告有关的事。耶稣的一些祷告只记录在路加福音里,本节经文就是一个例子。只有路加提到耶稣受浸时向上帝祷告这个细节。耶稣这次祷告的一些重要内容,看来在许多年后由保罗记录了下来。(来10:5-9)还有一些跟耶稣祷告有关的记载也是其他福音书没有的,例如路加福音5:16;6:12;9:18,28;11:1;23:46。
祷告 关于耶稣改变形貌一事,只有路加在记载中提到了祷告这个细节。下一节经文也提到耶稣在祷告。(路9:29)还有一些跟耶稣祷告有关的记载也是其他福音书没有的,例如路加福音3:21;5:16;6:12;9:18;11:1;23:46。
耶稣还是经常去没有人的地方祷告 关于耶稣祷告,有一些记载只出现在路加福音里,这里是其中之一。(另见路3:21;9:28的注释)本节经文使用的两个希腊语动词的形态表明,祷告是耶稣长久以来的习惯。译作“没有人的地方”的希腊语词是eʹre·mos,常用来指荒漠或旷野,但也可以泛指“偏僻的地方”。(太14:13;可1:45;6:31;路4:42;8:29)耶稣不是隐士,他喜欢跟别人在一起。(太9:35,36;路8:1;19:7-10;约11:5)不过,他更喜欢跟耶和华在一起,所以常常特意远离人群,这样他就能单独跟天父在一起,尽情向天父倾诉。(太14:23;可1:35)
耶和华的力量 尽管在希腊语抄本中,这里写的是“主”(Kyʹri·os),但在本节经文的正文中使用上帝的名字是有充分理由的。经文的上下文清楚表明,这里的Kyʹri·os指的是上帝。此外,希腊语词dyʹna·mis(可以译作“力量”或“能力”)在《七十子译本》中出现的地方,希伯来语原文指的都是耶和华的力量或能力,而且经文的上下文都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字母。(诗21:1,13;93:1;118:15;另见附录C3的简介和路5:17)
把……屋顶拆开,打了一个洞 在公元1世纪的以色列,很多房子的屋顶都是平的,而且可以通过楼梯或架在外面的梯子上去。马可的记载没有具体说明,这座房子的屋顶是由什么材料建成的。但当时建造屋顶的方法通常是,在横梁上铺盖树枝、芦苇和一层压实的泥巴。有时候,屋顶上还会铺上瓦片。根据路加的记载,那个瘫痪的人的朋友是“揭开瓦片”后再把他放下去的。(另见路5:19的注释)为了把担架从屋顶放进下面拥挤的房间里,那些人需要在屋顶开一个足够大的洞,但这样做看来并不太难。
揭开瓦片 马太(9:1-8)、马可(2:1-12)和路加在他们的福音书里都叙述了耶稣治好一个瘫痪的人这件事,三个记载互为补足。马太完全没有提到那个男子是被人从屋顶放下去的;马可具体描述他的朋友把屋顶拆开,打了一个洞,然后把他连担架一起放下去;路加则说他的朋友“揭开瓦片”把他放下去。(另见可2:4的注释)译作“瓦片”的希腊语词keʹra·mos可以指泥土,即制造瓦片的材料,但这个词在这里是复数,看来指屋顶上的瓦片。证据显示,在古代的以色列,有些屋顶会铺上瓦片。我们无法确知马可和路加说的屋顶究竟是怎么样的,经文说的瓦片可能是一块一块地铺在泥制屋顶上,也可能是嵌在构成屋顶的泥土里面。无论如何,三个记载都清楚表明,那个瘫痪男子的朋友想方设法、竭尽全力要把他放到耶稣面前。他们这样做无疑显出很大的信心,因为三个记载都提到耶稣“看到他们的信心”。(路5:20)
看到他们的信心 见太 9:2的注释。
看到他们的信心 经文使用“他们”这个词,表明耶稣留意到,不只是那个瘫痪的人,其实整群人都有很大的信心。
赦罪—— 这里的破折号显示,耶稣的话只说到一半,他就在众人眼前治好了那个人,有力地证明了自己说的话。
人子 又译“人的儿子”。这个称呼在福音书里出现约80次。耶稣自称“人子”,显然是为了强调他是一个由女子所生、有血有肉的人,也强调他跟亚当完全对等,因此能救赎人类摆脱罪和死。(罗5:12,14-15)此外,这个称呼能让人看出耶稣就是弥赛亚,也就是基督。(但7:13,14;另见词语解释)
来跟随我吧 在这个热切的邀请中,译作“来跟随……吧”的希腊语动词的基本意思是“跟在……后面”“跟着……走”,但在这里的意思是“跟从某人,做他的门徒”。
利未 平行记载马太福音9:9说,这个门徒名叫马太。马可和路加在记载关于他的事时,如果谈到他曾经是个收税人,就用利未这个名字来称呼他(可2:14),但如果谈到他是十二使徒之一,则用马太这个名字(可3:18;路6:15;徒1:13)。圣经没有说利未是不是在成为耶稣的门徒之前就叫马太。(另见可2:14的注释)
收税处 见可2:14的注释。
来跟随我吧 见可2:14的注释。
利未 平行记载马太福音9:9说,这个门徒名叫马太。马可和路加在记载关于他的事时,如果谈到他曾经是个收税人,就用利未这个名字来称呼他(路5:27,29),但如果谈到他是十二使徒之一,则用马太这个名字(可3:18;路6:15;徒1:13)。圣经没有说利未是不是在成为耶稣的门徒之前就叫马太。在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马可提到利未(又名马太)是亚勒腓的儿子。(另见可3:18的注释)
收税处 又译“税关”。这可能是一个小型建筑物或岗亭,收税人坐在里面,对出口、进口或商人携带过境的货物征税。利未(又名马太)曾在迦百农城里或附近的一个收税处工作。
收税人 很多犹太人为罗马政府做收税的工作。这些犹太人被民众憎恨,因为他们不但为人民讨厌的外族政权工作,还肆意征收超过政府规定税率的税金。犹太人通常会避开收税人,认为他们跟罪人和娼妓是同一类人。(太11:19;21:32)
用餐 又译“斜靠在桌前”。跟别人一起“斜靠在桌前”是一种近距离交流的方式。所以,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一般都不会跟非犹太人或他们鄙视的犹太人一起“斜靠在桌前”,不会跟他们一起用餐。
禁食 见太6:16的注释。
禁食 指停止进食一段时间。(另见词语解释。)耶稣从没有吩咐门徒要禁食,但也没有说不可以禁食。在摩西法典下,怀有正确动机的犹太人在寻求耶和华的帮助和为自己的罪悔改时,都会禁食。(撒上7:6;代下20:3)
他这些朋友 直译“新郎的朋友”。(另见太9:15的注释)
新郎的朋友 直译“新房之子”。原文是个惯用语,指的是婚礼的宾客,特别是新郎的朋友。
酒装在……皮袋里 在圣经时代,人们常用动物的皮制成的皮袋装酒。(撒上16:20)这些皮袋是用绵羊或山羊等家畜的整张皮制成的。旧皮袋会越来越硬,失去弹性。新皮袋则有弹性,可以延展,因此能够承受新酒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压。(另见词语解释“酒袋”)
酒装在……皮袋里 见太9:17的注释。
好 根据一些抄本,也可译作“更好”。
多媒体资料

在1985到1986年间,一场干旱导致加利利海的水位下降,使一条埋在淤泥中的古船露出了部分船身。这条古船的残骸长8.2米,宽2.3米,最深的地方1.3米。考古学家说,这条船建造的时间介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之间。现在船的残骸在以色列的一个博物馆里展出。这里用3D图像复原了古船的原貌。从3D图像可见,在两千年前,这条船在水上航行时可能就是这个样子的。

圣经提到加利利海时,多次提到鱼、捕鱼和渔夫。加利利海大约有18种鱼,其中10种是渔夫会捕捞的。这10种鱼按商业价值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别。第一类称为binny(这里显示的品种叫长头鲃,学名是Barbus longiceps)(1),属于鲤科,在当地有三个品种。这类鱼的嘴角都有须,因此它们的闪米特名字是biny,意思是“须发”。这类鱼以软体动物、蜗牛和小鱼为食。长头鲃的长度可达75厘米,重量超过7公斤。第二类称为musht(这里显示的品种学名是Tilapia galilea)(2),跟非洲鲫(又名罗非鱼、吴郭鱼)同种。这类鱼的名称在阿拉伯语的意思是“梳子”,因为它们的背鳍像梳子一样。这类鱼在当地有五个品种,其中一种的长度可达45厘米,重量可达2公斤。第三类是基尼烈沙丁鱼(这里显示的品种学名是Acanthobrama terrae sanctae)(3),这类鱼的外形跟一种小型鲱鱼相似。自古以来,人们都会以盐水腌制的方式保存这类鱼。

这个复原图是根据一条公元1世纪渔船的残骸,以及一幅古代的马赛克镶嵌画绘制而成的。渔船是在加利利海岸边的淤泥中出土的,而马赛克镶嵌画被发现的地方,则是海滨古镇米格达勒的一间公元1世纪的民居。这类船可能有桅杆和帆,船员可能有五人,四个是桨手,一个是站在船尾小甲板上的舵手。船长约8米,中间宽约2.3米,深约1.3米。这条船看来可以容纳超过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