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5:1-48
脚注
注释
上山去 这里说的山看来离迦百农不远,在加利利海附近。耶稣显然到了山上一个比较高的地方,民众都聚集在那里的一块平地上,耶稣就开始教导他们。(路6:17,20)
他坐下 坐下来施行教导是犹太宗教导师的习惯,尤其是在正式的教导场合。
门徒 希腊语是ma·the·tesʹ,这是圣经第一次出现这个词。这个希腊语词的意思是“学生”或“受过教导的人”。在原文里,这个词暗示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种师生之情,而这种感情会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虽然有许多民众聚集起来要听耶稣说话,但他教导的对象看来主要是坐在他身边的门徒。(太7:28,29;路6:20)
你们贫穷的人 译作“贫穷”的希腊语词有“穷困”“赤贫”“像乞丐一样”的意思。本节经文是耶稣在登山宝训谈到的得福第一要诀,路加的记载跟马太福音5:3稍有不同。马太也使用了意思为“贫穷”的希腊语词,但加上了另一个希腊语词(中文译作“心灵”),合起来可以直译为“心灵贫穷(像乞丐一样)的人”。(另见太5:3;路16:20的注释)这个词组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人迫切想要满足心灵的需要,也深知自己需要上帝。虽然路加的记载只提到贫穷的人,但这跟马太的记载是协调一致的,因为贫穷而受压迫的人通常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心灵需要,更容易明白自己需要上帝。事实上,耶稣也说过,他以弥赛亚的身份来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向穷人宣扬好消息”。(路4:18)那些跟随耶稣、有希望享有“上帝的王国”所赐福分的人,大多数都是贫穷或没什么地位的人。(林前1:26-29;雅2:5)不过,马太的记载清楚表明,一个人不会只是因为贫穷就得到上帝赐福。因此,路加和马太记载的登山宝训的第一句话是互相补足的。
渴望满足心灵需要的人 译作“渴望满足……的人”的希腊语原文的字面意思是“贫困的人(乞丐)”,在这里指那些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有某种需要的人。路加福音16:20,22提到“乞丐”拉撒路时,也用了这个词。有些译本把这个希腊语词组译作“心灵贫穷的人”。这样的人迫切想要满足心灵的需要,也深知自己需要上帝。(另见路6:20的注释)
有福 又译“快乐”。希腊语原文是ma·kaʹri·os,指的不仅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例如人享受美好时光时的感觉。这个词用来描述人时,还指人得到上帝的赐福和恩待时所处的状态。这个词也用来描述上帝以及在天上得到荣耀的耶稣。(提前1:11;6:15)
他们 指耶稣的门徒,因为耶稣当时主要是对他们说话。(太5:1,2)
哀痛的人 译作“哀痛”的希腊语词是pen·theʹo,可以泛指深切的悲痛,也可以专指因自己的罪行而感到痛心。本节经文中的“哀痛的人”跟马太福音5:3提到的“渴望满足心灵需要的人”是同一种人。他们之所以感到哀痛,可能是因为看出自己的心灵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意识到自己有罪,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一些苦难,而这些苦难是由人的罪性造成的。保罗谴责哥林多会众时也用了这个希腊语词,因为会众当中虽然发生了下流的淫乱行为,他们却没有为此感到“痛心”。(林前5:2)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2:21说,他恐怕要为那些在哥林多会众里犯了罪却没有悔改的人“痛心”。门徒雅各在对一些人提出劝告时,也用了“哀痛”这个词,他说:“有罪的人啊,要使你们的手洁净;三心二意的人啊,要使你们的心纯洁。你们该感到痛苦,要哀痛哭泣。”(雅4:8-10)一个人如果为自己的罪而感到悲痛,只要知道自己的罪能得到宽恕,就会“得到安慰”。不过,如果想要自己的罪得到宽恕,他就必须对基督献出的赎价有信心,并且按照耶和华的要求真心悔改。(约3:16;林后7:9,10)
承受 译作“承受”的希腊语动词的基本意思是,继承人获得他有权得到的东西,而这个权利往往基于他跟被继承人的关系,例如儿子继承父亲的产业。(加4:30)但本节经文,跟《希腊语经卷》出现过这个词的大部分经文一样,采用的则是这个词的广义,意思是从上帝那里得到奖赏。(太19:29;林前6:9)
性情温和 又译“谦和”。性情温和的人愿意按照上帝的意思和指引去做,并且不会试图支配别人。译作“性情温和”的希腊语词并没有懦弱、胆小的意思。在《七十子译本》中,这个希腊语词用来翻译意思为“谦和”或“谦卑”的希伯来语词,在经文里用来描述摩西(民12:3)、那些愿意接受教导的人(诗25:9)、那些将来会“拥有大地”的人(诗37:11)以及弥赛亚(亚9:9;太21:5)。耶稣也说自己是性情温和的人。(太11:29)
承受大地 在这里,耶稣可能是间接提到了诗篇37:11,经文说:“谦和的人必拥有大地。”译作“大地”的希伯来语词(ʹeʹrets)和希腊语词(ge)都可以指整个地球,或指某一块土地,例如“应许之地”。圣经指出,耶稣是性情温和的最佳典范。(太11:29)圣经有不少经文表明,耶稣会以君王的身份获得统治地球的权力作为产业,他统治的将会是整个地球,而不是地球的一部分。(诗2:8;启11:15)跟他一起承受这份产业的,还有那些被上帝挑选到天上去的门徒。(启5:10)至于那些性情温和、会成为耶稣地上子民的门徒,他们会在另一个意义上“承受大地作为产业”,也就是有荣幸在上帝王国统治下的地上乐园里生活。(另见太25:34的注释)
对正义如饥似渴的人 这样的人认真遵守上帝的是非标准。他们渴望看到腐败不公的事被铲除,看到人人都拥护上帝的正义标准。
怜悯 这个词常用来表示,人受到同情心的推动去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在圣经原文里,译作“怜悯”的词语也可以指宽恕,或者指审判时网开一面。
心地纯洁 指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洁净,包括一个人在感情、愿望和动机方面的洁净。
看见上帝 这个词组不一定要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因为“没有人看见了[上帝]还能活着”。(出33:20)这里译作“看见”的希腊语词也有“用头脑看见”“领悟”或“认识”的意思。在地上崇拜耶和华的人,只要通过学习上帝的话语建立信心,并且用心观察上帝为他们所做的事,就能深入认识上帝的品格,这样他们就是“看见上帝”了。(弗1:18;来11:27)至于那些被耶和华挑选到天上去的基督徒,他们复活后则会实际看到上帝,“看见他是怎样的”。(约一3:2)
促进和睦的人 希腊语是ei·re·no·poi·osʹ,源自意思是“促进和睦”的动词。这样的人不仅能维系和睦的关系,还能在出现不和的情况时建立和睦的关系。
盐 一种矿物质,用于防腐和调味。在这里,耶稣强调的可能是盐的防腐作用。他的门徒能帮助人跟上帝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帮助人持守崇高的道德标准。
盐不咸了 在耶稣的时代,盐主要产自死海一带,而且混杂了其他矿物质。如果这种盐失去了咸味,就只会剩下没有味道、没有用处的残渣。
一座建在山上的城 耶稣在这里说的,不是某一座特定的城。在当时,许多城都建在山上,这样往往更容易防御敌人。这样的城四周建有高大的城墙,所以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不可能隐藏起来。就算建在山上的是小村庄,也会很显眼,因为当时的房子一般都刷上了白石灰。
灯 在圣经时代,一般家用的灯是一种小型陶器,里面装着橄榄油。
篮子 用来称量谷物一类的干货的器具。这里提到的“篮子”(希腊语是moʹdi·os)的容量约为9升。
天父 直译“天上的父亲”。在福音书的原文里,耶稣称耶和华上帝为“父亲”超过160次,这是第一次。耶稣使用“父亲”这个称呼,表明听他说话的人都知道他指的是上帝,因为在《希伯来语经卷》中上帝也被称为“父亲”。(申32:6;诗89:26;赛63:16)在耶稣之前,上帝的仆人用过很多尊贵的头衔来称呼耶和华,包括“全能的上帝”“至高者”和“伟大的创造主”,但耶稣常常用“父亲”这个既简单又普通的词语来称呼上帝,这显示上帝跟崇拜他的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父亲和儿女那样亲密。(创28:3;申32:8;传12:1)
法典……先知书 “法典”指的是从创世记到申命记的经卷。“先知书”指的是在《希伯来语经卷》中由先知写下来的经卷。不过,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时,可以指整部《希伯来语经卷》。(太7:12;22:40;路16:16)
实实在在 直译“阿们,阿们”,希腊语是a·menʹ a·menʹ。希腊语词a·menʹ是希伯来语词ʼa·menʹ的转写,意思是“诚心希望如此”或“确实如此”。耶稣经常会先说出a·menʹ这个词,然后才陈述事情、许下承诺或说出预言,借此强调他说的话是真实可信的。有些学者说,耶稣使用“实在”(阿们)这个词的方式,在圣经和其他宗教书籍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太5:18;可3:28;路4:24)此外,唯独约翰福音有连续使用这个词的情况(a·menʹ a·menʹ),而且在这个词出现的25个地方都是这样连用的。在这个译本里,a·menʹ连续两次出现的地方都译作“实实在在”。“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这半句话也可以翻译为“我向你们保证”或“我告诉你们一个事实”。
实在 希腊语词a·menʹ(阿们)是希伯来语词ʹa·menʹ的转写,意思是“诚心希望如此”或“确实如此”。在圣经原文里,耶稣经常会先说出这个词,然后才陈述事情、许下承诺或说出预言,借此强调他说的话是真实可信的。有些学者说,耶稣使用“实在”(阿们)这个词的方式,在圣经和其他宗教书籍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约翰福音的原文中,耶稣总是把a·menʹ这个词重复说两次,中文译作“实实在在”。(另见约1:51的注释)
就算天地都消逝了 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等于说这样的事绝不会发生。圣经表明实际的天地会永远长存。(诗78:69;119:90)
一点 又译“最小的字母”。在当时人们使用的希伯来字母中,最小的字母称为 yod(写法是י)。
一画 又译“字母的一个笔画”。有些希伯来字母之间的差别只在于一个细小的笔画。耶稣用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强调,上帝的话语就算在最小的细节上也会应验。
你们听过有话……说 这里说的“话”既可以指上帝指引人写下的《希伯来语经卷》,也可以指犹太人的传统主张。(太5:27,33,38,43)
就要被带到法庭受审 指受到以色列境内的地方法庭审讯。(太10:17;可13:9)这些地方法庭有权审理杀人案件。(申16:18;19:12;21:1,2)
一直……怀有怒气 从耶稣说的话可以看出,这种不良的态度跟仇恨有密切的关系,而仇恨可以导致杀人。(约一3:15)上帝最终可能会把这样的人判定为杀人犯。
用不堪入耳的话侮辱弟兄 又译“用不堪入耳的、侮辱人的词语称呼弟兄”。译作“不堪入耳的、侮辱人的词语”的希腊语词是rha·kaʹ(可能源自希伯来语或阿拉米语),意思是“愚蠢”或“没有头脑”。一个人如果用贬低人的词语来称呼弟兄姐妹,就不仅是让仇恨在心里滋长,也是通过侮辱人的言谈把仇恨发泄出来。
最高法庭 指公议会。这个具有审判权力的机构位于耶路撒冷,由大祭司以及70个长老和抄经士组成。犹太人把公议会的判决看作是最终的判决。(另见词语解释“公议会”)
没用的白痴 这个词组的希腊语原文的发音,跟一个意思是“反叛”或“背叛”的希伯来语词相似。这个希腊语词常用来形容那些道德败坏并且背叛了信仰的人。这样称呼别人,就等于说对方应该跟反叛上帝的人有同样的下场,也就是永远的毁灭。
欣嫩谷 欣嫩谷位于古耶路撒冷的南面和西南面。(另见附录B12中的地图“耶路撒冷及附近一带”)在耶稣的时代,欣嫩谷是焚烧垃圾的地方,所以用“欣嫩谷”象征彻底的毁灭是很恰当的。(另见词语解释)
礼物……祭坛 耶稣在这里没有具体说明献上的是哪一种祭物,或者为了什么过犯而献祭。他说的礼物可以指,任何根据摩西法典规定的、要在耶和华的圣殿献上的祭牲。祭坛指的是全烧祭的祭坛,位于祭司院里。一般的以色列人不能进入这个院子,只能在院子的入口把礼物交给祭司。
弟兄 希腊语是a·del·phosʹ。在一些经文里,a·del·phosʹ可以指男性亲属。但在本节经文里,这个词指有相同信仰的人,也就是一起崇拜上帝的人,因为经文描述的是在耶稣的时代,人们去圣殿崇拜耶和华上帝。在其他经文中,这个词也可以泛指其他人。
把礼物留在祭坛前,先去跟弟兄讲和 在耶稣描述的场景中,一个崇拜上帝的人正要把祭物交给祭司。可是,他需要先解决跟弟兄之间的问题。如果他想以上帝认可的方式献上礼物,就需要先去找那个被他冒犯的弟兄。在节期期间,人们都会把祭物带到耶路撒冷的圣殿去,而他要找的人可能在成千上万前来过节的人当中。(申16:16)
讲和 希腊语原文的意思是“化敌为友”“和解”或“重归于好”。所以讲和的目的是,通过尽量消除被冒犯的人心里的怨恨,使双方的关系出现转机。(罗12:18)耶稣的意思是,想要跟上帝有良好的关系,就要先跟别人保持和睦。
最后一分钱 直译“最后一枚科得仑”。64枚科得仑的价值等于1第纳流斯,而1第纳流斯相当于工人一天的工资。(另见附录B14)
淫乱 希腊语是por·neiʹa(波尼阿),泛指一切违反圣经标准的、不正当的性行为,包括通奸、卖淫、未婚的人之间的性行为、同性恋以及兽交。(另见词语解释)
你们听过有话说 见太5:21的注释。
通奸 指已婚的人对配偶不忠,跟别人发生性关系。这节经文引自出埃及记20:14和申命记5:18,其中译作“通奸”的希腊语词是moi·kheuʹo,而跟它对应的希伯来语词是na·ʹaphʹ。在圣经中,通奸指的是已婚的人自愿跟配偶以外的人发生不道德的性关系。(参看太5:32的注释,这个注释说明了译作“淫乱”的希腊语词por·neiʹa[波尼阿]的含义。)在摩西法典的时代,自愿跟别人的妻子或未婚妻发生性关系都被视为通奸。
他们就因此不肯相信耶稣 又译“他们就因为耶稣而跌倒”。在这节经文里,希腊语词skan·da·liʹzo是指在比喻意义上跌倒,意思是遇到信心上的障碍。这句话也可以译作“他们就对耶稣很反感”。在其他经文里,这个希腊语词的意思包括自己犯罪或使别人犯罪。(另见太5:29的注释)
绊脚石 关于译作“绊脚石”的希腊语词skanʹda·lon,有些学者认为这个词原本是指陷阱,有些则认为是指陷阱里绑着诱饵的一根棍子。后来,这个词泛指任何导致人绊倒或跌倒的障碍物。用作比喻时,这个词指导致人犯罪、踏上歧途或在道德上失足的某种行为或情况。相关的希腊语动词skan·da·liʹzo在马太福音18:8,9里译作“使……失足”,这个动词还可以译作“成为……陷阱”或“导致……犯罪”。
使你失足 又译“使你犯罪”或“成为你的陷阱”。在《希腊语经卷》中,希腊语词skan·da·liʹzo指的是在比喻意义上跌倒,可能包括自己犯罪或使别人犯罪。在圣经里,与这个词相关的罪可能涉及违反上帝的道德法律、失去信心或接受错误的宗教道理。这个希腊语词也可以指“对……反感”。(另见太13:57;18:7的注释)
离婚文书 摩西法典不鼓励人离婚。夫妻要有一份文书才能离婚,这样的安排可以防止他们因一时冲动而离婚,并且对妇女有保护作用。(申24:1)丈夫如果打算写一份离婚文书,看来先要跟有权处理离婚事宜的人商量,而这些人会尽力劝夫妻和好。
女人跟丈夫离婚 耶稣的话表明,他承认女人有权跟不忠的丈夫离婚,而这显然是当时的犹太人无法接受的。可是按照耶稣的意思,基督徒无论是男是女都要遵守同样的标准。
女人跟丈夫离婚 耶稣的话表明,他承认女人有权跟不忠的丈夫离婚,而这显然是当时的犹太人无法接受的。可是按照耶稣的意思,基督徒无论是男是女都要遵守同样的标准。
谁跟妻子离婚 见可10:12的注释。
淫乱 希腊语是por·neiʹa(波尼阿),泛指一切违反圣经标准的、不正当的性行为,包括通奸、卖淫、未婚的人之间的性行为、同性恋以及兽交。(另见词语解释)
就有可能导致妻子通奸 有些译本把这句话译作“就是使她犯通奸罪”或“就是使她犯奸淫”。其实,做妻子的不会只是因为离了婚就成为通奸的人,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她犯通奸罪。如果丈夫跟妻子离婚,而理由不是淫乱(希腊语por·neiʹa),就可能将她置于通奸这种危险的境地,因为她在这种情况下跟别人发生性关系就是通奸。按照圣经的标准,除非跟她离婚的丈夫跟别人发生了性关系或者去世了,否则她就没有再婚的自由。对基督徒男子来说,如果妻子要跟他离婚而理由不是淫乱,同样的标准也适用。
离婚的女人 指不是因为“淫乱”(希腊语por·neiʹa;另见本节经文的注释:淫乱)而离婚的女人。从耶稣在马可福音10:12(另见注释)说的话可以看出,无论想要离婚的是丈夫还是妻子,这个标准都适用。耶稣清楚指出,如果离婚的理由不是淫乱,夫妻任何一方再次结婚都是通奸。一个单身的人跟在这种情况下离婚的人结婚,也算通奸。(太19:9;路16:18;罗7:2,3)
你们还听过有话……说 见太5:21的注释。
耶和华 虽然这句话不是直接引自《希伯来语经卷》,但耶稣提到的两条诫命看来源自利未记19:12、民数记30:2、申命记23:21等经文。在希伯来语原文里,这些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另见附录C)
根本不要发誓 在这里,耶稣不是禁止人在所有情况下发誓。当时,上帝颁布的法典仍然有效,而法典允许人在某些重要的情况下发誓或许下誓愿。(民30:2;加4:4)耶稣谴责的是事无大小都随便发誓的做法,因为这样做违背了发誓的原意。
指着天发誓 为了使自己说的话更可信,有些人可能会“指着天”“指着地”或“指着耶路撒冷”发誓,甚至“指着自己的头”发誓,也就是指着自己的生命发誓。(太5:35,36)不过,他们发誓是指着受造物而不是上帝的圣名。至于这种誓言是否有效,在犹太人当中存在着争议。看来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收回这样的誓言而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伟大君王 指耶和华上帝。(玛1:14)
再说什么多余的话,就是出于那个恶者 一个人如果总是要为自己说的话发誓,而不是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这基本上可以说明他是不可靠的。这样的人反映出“谎话之父”撒但的精神。(约8:44)
你们听过有话说 见太5:21的注释。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这句话出自摩西法典。(出21:24;利24:20)在耶稣的时代,人们滥用这条法律来纵容私下报复的行为。其实,这条法律应该是由法庭而不是个人来执行的。执行这条法律前,案件必须先由负责的审判官审理,然后由审判官决定适当的处罚。(申19:15-21)
打你的右脸 在本节经文中,译作“打”的希腊语词是rha·piʹzo,意思是“用巴掌打”。这个举动的意图可能是要激怒或侮辱对方,而不是要使对方受伤。耶稣这样说是要表明,跟随他的人应该甘于忍受侮辱,不报复别人。
就连外袍也给他 犹太男子的服装通常包括“内袍”和“外袍”。译作“内袍”的希腊语词是khi·tonʹ,指的是类似衬衣的贴身穿的袍子,长度到膝盖或脚踝,有长袖的也有半袖的。译作“外袍”的希腊语词是hi·maʹti·on,指的是宽松的长袍或外衣,或者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布。人可以抵押自己的袍子,作为还清债务的保证。(伯22:6)耶稣在这里是要向门徒说明,为了保持和睦,他们不但要放弃自己的内袍,还要甘愿放弃更有价值的外袍。
强迫你服役 罗马政府会强迫人民服役。例如,他们会强迫人民和牲畜服役,或者在有需要时征用任何东西来执行公务。一个名叫西门的昔兰尼人就经历过这样的事。罗马士兵曾强迫他服役,要他扛耶稣的苦刑柱。(太27:32)
你们听过有话说 见太5:21的注释。
要爱你周围的人 摩西法典吩咐以色列人要爱别人。(利19:18)可是,有些犹太人认为,他们需要爱的只是自己的同胞,尤其是那些遵守口头传统的犹太人,而其他民族的人则应该被视为敌人。
恨你的敌人 摩西法典中没有这条诫命。有些犹太拉比认为,爱自己周围的人这条诫命,暗示他们要恨自己的敌人。
要爱你们的敌人 耶稣的劝告跟《希伯来语经卷》反映的思想是一致的。(出23:4,5;伯31:29;箴24:17,18;25:21)
收税人 很多犹太人为罗马政府做收税的工作。这些犹太人被民众憎恨,因为他们不但为人民讨厌的外族政权工作,还肆意征收超过政府规定税率的税金。犹太人通常会避开收税人,认为他们跟罪人和娼妓是同一类人。(太11:19;21:32)
弟兄 这里指整个以色列国族。所有以色列人都是弟兄,因为他们都是同一个祖先雅各的后代,而且崇拜同一个上帝耶和华。(出2:11;诗133:1)
问好 包括祝愿对方幸福安康。
外族人 又译“列国的世人”,这些人跟上帝没有关系。犹太人认为这些人又邪恶又不洁,不愿意跟他们来往。
完美 希腊语原文可以指“完备”或“成熟”,也可以指按照某个权威定下的标准来说“没有瑕疵”。在绝对的意义上,只有耶和华才是完美的。所以,这个词用来描述人的时候,指的是相对的完美。本节经文说,基督徒必须“完美”,意思是他们要对耶和华上帝和其他人显出完美无缺的爱,而这是有罪的人也可以做到的。
多媒体资料



一般在家里或其他建筑物里使用的陶制油灯,会注入橄榄油作为燃料。这种灯通过灯芯把油吸上来,使灯火持续燃烧。灯通常会放在陶制、木制或金属制的灯台上,用来照亮房间。灯也会放在壁龛或墙架上,或者用绳子吊在屋梁下。

图片所示的家用灯台(1),是画家参照一些公元1世纪的文物画出来的。发现文物的地点分别是以弗所(位于现今的土耳其)和意大利。富有的人可能会使用这种灯台。穷人则会把灯用绳子吊在屋梁下,放在壁龛里(2),或者放在陶制或木制的架子上。

欣嫩谷是位于古耶路撒冷南面和西南面的山谷。在耶稣的时代,欣嫩谷是焚烧垃圾的地方,正好用来象征彻底的毁灭。

图片中标示的两个地点分别是《希腊语经卷》提到的欣嫩谷(1)和圣殿山(2)。公元1世纪的犹太圣殿建筑群就位于圣殿山上。今天,这座山上最显眼的建筑物,是一座被伊斯兰教徒视为神圣的宗教建筑,一般称为“圆顶清真寺”。(另见附录B12的地图)

这是一封用阿拉米语写成的离婚文书,年份大约是公元71年或72年。犹地亚沙漠有一个干谷叫穆拉拜阿特,这份文书就是在干谷里朝北的一个山坡上的洞窟里发现的,内容跟两个住在梅察达的人有关。文书透露,在犹太人反叛罗马的第六年,纳桑的儿子约瑟夫跟约拿单的女儿米丽娅姆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