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6:1-71
注释
加利利海 以色列北部的内陆淡水湖。(译作“海”的希腊语词也可以指“湖”。)加利利海也叫基尼烈海(民34:11)、革尼撒勒湖(路5:1)、提比里亚海(约6:1)。加利利海低于海平面210米,从北到南长21公里,从东到西宽12公里,最深的地方约48米。(另见附录A7中的地图3B“在加利利海一带的活动”)
加利利海,就是提比里亚海 加利利海有时也称为提比里亚海,是因为西岸有一座以罗马皇帝凯撒提比略的名字命名的城,叫做提比里亚。(约6:23)提比里亚海这个名称出现在本节经文和约翰福音21:1。(另见太4:18的注释)
逾越节 耶稣在公元29年秋季受浸后就开始向人传道。既然这里提到的是耶稣传道工作早期的一个逾越节,所指的肯定就是公元30年春季的那个逾越节。(另见路3:1的注释以及附录A7)比较一下四卷福音书就能看出,耶稣在地上执行传道职务期间经历了四个逾越节,可见他执行职务的时间共长三年半。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有时合称为“同观福音”)都只提到最后那个逾越节,也就是耶稣牺牲生命的那个逾越节。约翰的记载直接提到了三个逾越节(约2:13;6:4;11:55),还有一个很可能就是约翰福音5:1提到的“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这个例子说明,将福音书的记载彼此对照很有价值,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耶稣的一生。(另见约5:1;6:4;11:55的注释)
犹太人的一个节期 虽然约翰没有具体说这是哪个节期,但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他说的就是公元31年的逾越节。约翰的记载大致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从这里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耶稣说了“还有四个月才到收割的时候”(约4:35)这句话之后不久,这个节期就到了。既然“收割的时候”,也就是收割大麦的时候,大约是从逾越节(尼散月十四日)开始的,那么耶稣看来是在基斯流月(公历11~12月间)说出那句话的。在基斯流月到尼散月之间,其实还有两个节期,也就是献殿节和普珥节。不过,上帝给以色列人的法典并没有要求他们“上耶路撒冷去”守这两个节期。既然本节经文提到耶稣为了过节,特地去了耶路撒冷,这里说的“犹太人的一个节期”最有可能指逾越节。(申16:16;路22:1)在提及下一个逾越节之前(约6:4),约翰确实只记录了几件事,但只要分析一下附录A7就能看出,他只是简略地记录耶稣早期的传道活动,其余三卷福音书的执笔者已经提过的许多事,他都省略了。根据其他三卷福音书的记载,耶稣在那段时间其实做了很多事,这正好跟以下结论相吻合:在约翰福音2:13和6:4提及的两个逾越节之间,还有另一个逾越节。(另见附录A7以及约2:13的注释)
我们到哪里买饼给这些人吃呢? 在耶稣施行的奇迹中,只有这一个是四卷福音书都有记载的。(太14:15-21;可6:35-44;路9:10-17;约6:1-13)
另外还有妇女和小孩 关于这个奇迹,只有马太提到在场的还有妇女和小孩。当时因耶稣施行奇迹而得到食物的人数,可能超过1万5000。
叫众人先坐下 这里的“众人”译自希腊语词anʹthro·pos的一个词形,而anʹthro·pos指的人往往既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本节经文里的“男人”则译自希腊语词a·nerʹ的一个词形,而根据马太福音14:21,a·nerʹ在这里指的仅是成年男子。(另见太14:21的注释)
众人就坐下来,男人的数目大约有5000 关于这个奇迹,只有马太提到“另外还有妇女和小孩”。(太14:21)当时因耶稣施行奇迹而得到食物的人数,可能超过1万5000。
世人 希腊语是koʹsmos。本节经文说耶稣“来到世人当中”,看来说的主要是他受浸而不是降世为人的时候。耶稣受浸后开始执行传道职务,为世人带来亮光。(参看约3:17,19;6:14;9:39;10:36;11:27;12:46;约一4:9)
那位……先知 在公元1世纪,很多犹太人都满怀期待,认为申命记18:15,18提到的那位像摩西一样的先知就是弥赛亚。在本节经文里,“来到世上”看来是指万众期待的弥赛亚的出现。只有约翰记录了本节经文提到的事件。(另见约1:9的注释)
要……拥立他做君王 只有约翰记录了这件事。耶稣坚决不参与政治,包括跟自己民族有关的政治事务。他只愿意按照上帝认可的方式,在上帝指定的时间做君王。耶稣后来一再表明,跟随他的人在政治方面也该采取同样的立场。(约15:19;17:14,16;18:36)
加利利海 以色列北部的内陆淡水湖。(译作“海”的希腊语词也可以指“湖”。)加利利海也叫基尼烈海(民34:11)、革尼撒勒湖(路5:1)、提比里亚海(约6:1)。加利利海低于海平面210米,从北到南长21公里,从东到西宽12公里,最深的地方约48米。(另见附录A7中的地图3B“在加利利海一带的活动”)
加利利海,就是提比里亚海 加利利海有时也称为提比里亚海,是因为西岸有一座以罗马皇帝凯撒提比略的名字命名的城,叫做提比里亚。(约6:23)提比里亚海这个名称出现在本节经文和约翰福音21:1。(另见太4:18的注释)
加利利海 以色列北部的内陆淡水湖。(译作“海”的希腊语词也可以指“湖”。)加利利海也叫基尼烈海(民34:11)、革尼撒勒湖(路5:1)、提比里亚海(约6:1)。加利利海低于海平面210米,从北到南长21公里,从东到西宽12公里,最深的地方约48米。(另见附录A7中的地图3B“在加利利海一带的活动”)
大约五六公里 直译“大约25或30斯塔迪安”。斯塔迪安(希腊语staʹdi·on)是个长度单位,1斯塔迪安相当于185米或八分之一罗马里。由于加利利海的宽度约为12公里,门徒当时的位置可能在湖的中央。(可6:47;另见太4:18的注释,以及附录A7和B14)
提比里亚 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座城,位于迦百农以南约15公里的地方。城的南面不远处有一些温泉,在古代十分有名。希律·安提帕在公元18~26年间建造了这座城,作为新的首府和住所。为了尊崇当时的罗马皇帝凯撒提比略,希律以这个皇帝的名字给城命名,现在这座城仍然叫做提比里亚(希伯来语Teverya)。虽然提比里亚是那一带最大的城,圣经却只有这一次提到这座城。没有圣经记载表明耶稣曾到过这里,原因可能是这个地方深受外族人的影响。(参看太10:5-7)根据约瑟夫斯的记载,提比里亚是建在坟地上的,因此很多犹太人不愿意搬到这里。(民19:11-14)但到了公元2世纪,犹太人反叛罗马的事件过去以后,提比里亚被宣称为已经洁净了。后来,这里成了犹太人的学术中心以及公议会的所在地。《密西拿》和《巴勒斯坦塔木德》(又称《耶路撒冷塔木德》)都是在提比里亚编纂的,后来用于翻译《希伯来语经卷》的马所拉文本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另见附录B10)
会坏掉的食物……那长存而带来永远生命的食物 耶稣知道,有些人跟他和门徒在一起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虽然实际的食物能维持人当天的生命,但来自上帝话语的“食物”却能让人有机会得到永远的生命。耶稣敦促在场的人“要为了那长存而带来永远生命的食物工作”,意思是要付出努力去满足心灵的需要,也要对学到的真理显出信心。(太4:4;5:3;约6:28-39)
我们的祖先……吃过吗哪 那些犹太人希望,弥赛亚是一个能赐给他们实际食物的君王。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们特意提醒耶稣,上帝曾在西奈的“旷野”把吗哪赐给他们的祖先。他们还引用诗篇78:24,把上帝施行神迹赐下的吗哪称为“从天上来的食物[或‘粮食’]”。当他们向耶稣求一个“神迹”时(约6:30),想到的也许就是他在前一天施行的神迹,当时他把五个大麦饼和两条小鱼变成大量的食物,让成千上万的人都能吃饱。(约6:9-12)
世人是通过他而有的 在本节经文里,译作“世人”的希腊语词是koʹsmos,有些译本翻译为“世界”。既然下半节说koʹsmos“不认识他”,可见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世上的人。在世俗著作中,这个希腊语词有时用来指宇宙和受造万物。使徒保罗在对一些希腊人讲话时也用了这个词(译作“世界”),表达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徒17:24)不过,在《希腊语经卷》中,这个词通常指世上的所有人或一部分人。耶稣确实参与了创造天地万物的工作,但本节经文强调的是他在创造人类这件工作上担任的角色。(创1:26;约1:3;西1:15-17)
世人 希腊语是koʹsmos。在《希腊语经卷》中,这个词通常指世上的所有人或一部分人。(另见约1:10的注释)约翰福音1:29说,耶稣是上帝的绵羊羔,是除掉“世人的罪”的。约翰福音6:33把耶稣称为“上帝赐下的食物”,意思是通过耶稣,人类才能得到耶和华赐下的“生命”和种种福分。
使人得生命的食物 这个词组在圣经原文只出现过两次。(约6:35,48)这里的“生命”指的是“永远的生命”。(约6:40,47,54)在这次谈话中,耶稣说自己是“从天上来的真食物”(约6:32)、“上帝赐下的食物”(约6:33)以及“使人得生命的食物”(约6:51)。耶稣指出,虽然以色列人在旷野得到上帝赐下的吗哪(尼9:20),但那种食物并没有让他们永远活着(约6:49)。跟以色列人的情况不同,忠心跟从基督的人得到的是天上的吗哪,也就是“使人得生命的食物”(约6:48-51,58),因此有希望得到永远的生命。他们用行动表明自己相信耶稣牺牲的血和肉有力量为人赎罪,就等于“吃了这种食物”。
我知道……他一定会复活 马大以为耶稣说的是未来的事,也就是最后日子的复活。(另见约6:39的注释)她对这个希望深信不疑,这是难能可贵的。虽然圣经清楚表明人有复活的希望,但当时属于撒都该派的宗教领袖却声称没有复活这回事。(但12:13;可12:18)另一方面,法利赛派则主张人有不死的灵魂。不过,马大知道耶稣曾指出人有复活的希望,也知道耶稣甚至复活过死人,尽管那些人不像拉撒路一样死了那么久。
我……要在最后的日子使他们复活 耶稣曾四次谈到他会在最后的日子使人复活。(约6:40,44,54)在约翰福音11:24,马大也提到了“在最后的日子复活的时候”。(参看但12:13;另见约11:24的注释)根据约翰福音12:48,有些人会在“最后的日子”受审判被定罪,这段审判的时期看来跟基督千年统治的时期大致相同。到时基督会审判全人类,包括那些复活过来的人。(启20:4-6)
永远的生命 在这个记载里,耶稣四次提到“永远[的]生命”(约6:27,40,47,54),他的一个门徒也一次提到“永生”(约6:68)。“永远[的]生命”和“永生”译自同一个希腊语词组,这个词组在约翰福音出现了17次,在其他三卷福音书则总共出现了8次。
各种各样的人 译自希腊语词pas。耶稣宣告他会吸引各种背景的人到他那里去,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或民族,也不分贫富贵贱。(徒10:34,35;启7:9,10;另见约6:44的注释)值得留意的是,当时确实有些到圣殿崇拜的“希腊人”很想见耶稣。(另见约12:20的注释)很多译本把这里的希腊语词pas翻译成“所有人”或“万人”,表达的意思是世上的每一个人最终都会受吸引到耶稣那里去。不过,这跟圣经其他经文相矛盾。(诗145:20;太7:13;路2:34;帖后1:9)尽管这个希腊语词的字面意思是“所有[人]”或“每一个”(罗5:12),但马太福音5:11和使徒行传10:12都清楚表明它也有“各种”的意思,而很多译本在这些经文都把这个词译作“各种”或“各样”。(约1:7;提前2:4)
吸引人 这里译作“吸引”的希腊语动词也用来描述把渔网拖到岸上或拉上来(约21:6,11),但这并不表示上帝会不顾人的意愿,强迫人归向他。这个希腊语动词也有“吸引”的意思,耶稣说这句话时可能想到耶利米书31:3,在那里耶和华对他古代的子民说:“我用忠贞的爱把你吸引到我身边来了。”(《七十子译本》在翻译那节经文时就用了同一个希腊语动词。)约翰福音12:32(另见注释)表明,耶稣以类似的方式吸引各种各样的人到他那里去。从圣经可以看出,耶和华赐给人类自由意志。每个人都可以自己选择要不要敬奉他。(申30:19,20)上帝把那些有正确态度而可以得到永远生命的人,温柔地吸引到自己身边。(诗11:5;箴21:2;徒13:48)耶和华是通过他的话语和神圣力量吸引人去亲近他的。约翰福音6:45引用了以赛亚书54:13,其中的预言就应验在那些受天父吸引的人身上。(参看约6:65)
耶和华 这里引用的经文是以赛亚书54:13,在希伯来语原文里,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现存的约翰福音希腊语抄本在这里写的都是the osʹ(也许是受到《七十子译本》古卷中以赛亚书54:13的措辞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译本在这里用的都是“上帝”一词。不过,由于这段话跟《希伯来语经卷》有本条注释开头提到的关系,本节经文的正文使用了“耶和华”这个名字。(另见附录C)
自己里面有生命 又译“自己里面有生命的恩赐”。耶稣“里面有生命”,是因为天父耶和华把原本只属于自己的力量赐给了他,这无疑包括让他有权力给人机会得到上帝的认可而享有生命,还让他有能力使死人复活而重获生命。耶稣说了这句话之后大约一年,也表明跟随他的人里面可以有生命。(耶稣曾跟门徒提到“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关于这句话的意思,请看约6:53的注释)
有生命在你们里面 在约翰福音5:26,耶稣说天父“里面有生命”,也让儿子“里面有生命”。(另见约5:26的注释)差不多一年后,耶稣说了本节经文里的这句话,他的话表明门徒里面同样有生命。这一次,他将“有生命在……里面”等同于“有永远的生命”。(约6:54)在这里,“有生命在……里面”不是指有能力给别人生命,而是指自己在最完满的意义上活着,充分享有完美的生命。有希望到天上的基督徒复活过来而享有不死的生命时,就会在最完满的意义上活着。有希望在地上乐园生活的基督徒,则会在基督千年统治结束后随即经历一场考验,到时只要他们证明自己忠贞到底,就同样会在最完满的意义上活着。(林前15:52,53;启20:5,7-10)
吃我的肉,喝我的血 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人如果信从耶稣基督就是在比喻意义上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了。(约6:35,40)本节经文的话是耶稣在公元32年说的,所以当时他并不是在谈论“主的晚餐”,因为那个纪念仪式是他一年后才创立的。耶稣说这句话时,“犹太人的一个节日逾越节”快到了(约6:4),所以在场的人可能会想到接下来的这个节日,也可能会想到羊羔的血在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那个晚上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意义十分重大。(出12:24-27)耶稣的话是要强调,他的血同样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让门徒能有希望得到“永远的生命”。
跟我联合 又译“在我里面”。这个词组表明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团结和谐。
会堂 也可译作“公众集会”。希腊语是sy·na·go·geʹ,这个名词的字面意思是“集会”或“会众”。在《希腊语经卷》中,这个词通常用来指一个建筑物或地方,犹太人会在那里聚集起来朗读经文、施行教导、传道和祷告。(另见词语解释)虽然这个词在本节经文有可能泛指任何一类公众集会,但最有可能是指某个“会堂”,当时耶稣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对一群在摩西法典之下的犹太人说话。
使你失足 又译“使你犯罪”或“成为你的陷阱”。在《希腊语经卷》中,希腊语词skan·da·liʹzo指的是在比喻意义上跌倒,可能包括自己犯罪或使别人犯罪。在圣经里,与这个词相关的罪可能涉及违反上帝的道德法律、失去信心或接受错误的宗教道理。这个希腊语词也可以指“对……反感”。(另见太13:57;18:7的注释)
绊脚石 关于译作“绊脚石”的希腊语词skanʹda·lon,有些学者认为这个词原本是指陷阱,有些则认为是指陷阱里绑着诱饵的一根棍子。后来,这个词泛指任何导致人绊倒或跌倒的障碍物。用作比喻时,这个词指导致人犯罪、踏上歧途或在道德上失足的某种行为或情况。相关的希腊语动词skan·da·liʹzo在马太福音18:8,9里译作“使……失足”,这个动词还可以译作“成为……陷阱”或“导致……犯罪”。
这些话使你们反感吗? 反感,又译“跌倒”或“不再相信”。在《希腊语经卷》中,希腊语词skan·da·liʹzo指的是在比喻意义上跌倒,常常指自己犯罪或使别人犯罪。“跌倒”也许涉及违反上帝的道德法律、失去信心、接受错误的宗教道理或被人冒犯,具体意思取决于上下文。(另见太5:29;18:7的注释)
指的是 希腊语是e·stinʹ(字面意思为“是”),在这里有“代表”“象征”的意思。对使徒们来说,这个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时耶稣完美的身体以及他们即将要吃的无酵饼都在他们面前。因此,这里说的“饼”不可能是耶稣实际的身体。
神圣力量 希腊语是pneuʹma(普纽马)。(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耶稣指出,跟上帝通过神圣力量赐下的智慧和力量相比,“血肉之躯毫无作用”。耶稣的话表明,人的著作、哲学和教导就算包含智慧和力量,也不能带给人永远的生命。
血肉之躯 这个词组看来意思很广,强调人有种种局限,能了解和成就的事都是有限的。无论人类有多少经验和智慧,无论他们有多少著作、哲学和教导,这一切加起来也都“毫无作用”,不能带给人永远的生命。
是受神圣力量指引的,能给人生命 直译“是普纽马,是生命”。(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这里译作“是”的希腊语词e·stinʹ也可以有“意味着”的意思。(另见太26:26的注释)
你们有一个人好像魔鬼一样 又译“你们有一个人是诽谤者”。译作“好像魔鬼一样”的希腊语词是di·aʹbo·los,意思是“诽谤者”,通常用来指魔鬼。在少数几次不是指魔鬼的地方,这个词都译作“诽谤”。(提后3:3;提前3:11;多2:3)在希腊语里,这个词用来指魔鬼时,前面几乎都有定冠词。(另见太4:1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定冠词”)在本节经文,这个词用来形容加略人犹大,当时某种恶劣的特质已经在他心里形成。也许就在这个时候,耶稣察觉到犹大开始走上了歪路。犹大选择的这条路,最终导致自己沦为魔鬼撒但用来杀害耶稣的工具。(约13:2,11)
耶稣知道 既然耶稣能洞悉身边的人有什么想法和态度,可见犹大被耶稣挑选做使徒时,显然没有背叛他的念头。(太9:4;可2:8;约2:24,25)不过,当犹大开始有邪恶的念头时,耶稣马上就察觉出来,知道他要出卖自己。尽管耶稣知道犹大将会背叛他,还是为这个叛徒洗了脚。(另见约6:64,70的注释)
耶稣……知道……哪个人要出卖他 耶稣说的那个人就是加略人犹大。耶稣在选出十二使徒前,整夜向天父祷告。(路6:12-16)因此,犹大最初其实是忠于上帝的。不过,耶稣从《希伯来语经卷》的预言看出,他会被一个密友出卖。(诗41:9;109:8;约13:18,19)犹大开始变坏时,能洞悉人心的耶稣就察觉到他的改变。(太9:4)凭着预知能力,上帝知道耶稣信任的一个门徒会成为叛徒。但这并不是说那个会变坏的人一定就是犹大,仿佛上帝早已预定他要失足,因为这跟上帝的特质和他一贯的行事方式毫不相符。
从最初 这指的既不是犹大出生的时候,也不是耶稣整夜祷告后挑选他做使徒的时候。(路6:12-16)这里的“最初”(希腊语ar·kheʹ)其实是指犹大开始行事诡诈的那一刻,而耶稣在那时就察觉到了他的改变。(约2:24,25;启1:1;2:23;另见约6:70;13:11的注释)“从最初”这个词组也表明,犹大出卖耶稣不是临时起意,他其实处心积虑地谋划了很久。在《希腊语经卷》中,希腊语词ar·kheʹ的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如在彼得后书3:4,这个词指的是创世的时候。另一个例子是使徒行传11:15,彼得说神圣力量降在外族人身上“就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彼得说的“当初”(希腊语ar·kheʹ)既不是指他出生的时候,也不是指他被选为使徒的时候,而是指公元33年五旬节那天,也就是上帝开始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赐下神圣力量的时候。(徒2:1-4)关于这个词指的时间怎样因上下文而有所不同,其他例子还包括:马太福音19:8;约翰福音15:27;约翰一书2:7。
使徒 见词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