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道歉乃和睦之道

道歉乃和睦之道

道歉乃和睦之道

華盛頓喬治敦大學的社會語言學家兼暢銷書作者德博拉·坦欣說:「道歉能消弭衝突於無形;道歉能恢復斷絕了的邦交;道歉能使政府關心民間疾苦;道歉能使人際關係改善。道歉的好處實在很多。」

聖經也同意,道歉只要是由衷的,往往能夠使雙方的關係和好如初。且看一個例子。在耶穌的浪子比喻中,那個浪子回到父親家裡,衷心向父親道歉後,父親就毫不猶豫地重新接納他。(路加福音15:17-24)這個比喻使我們明白,想別人寬恕自己,就切不可心高氣傲,拒絕道歉。當然,對真正虛懷若谷的人來說,道歉賠罪應該不是太難辦的事。

道歉好處多

古代以色列有一個叫做亞比該的聰慧女子,丈夫犯了錯,她卻為丈夫的過錯而道歉;我們在亞比該身上,可以看出道歉的好處。大衛成為以色列國的君王之前,與跟隨他的人住在曠野裡,並保護亞比該的丈夫拿八的羊群。可是,當大衛派人到拿八那裡要些餅和水時,拿八竟斷然拒絕,還出言侮辱大衛和他的僕人。大衛怒不可遏,於是帶著大約四百人直向拿八的家殺奔前來。有人向亞比該報信,她就起程往見大衛。一見到大衛,就俯伏在大衛腳前,說:「我主啊,就讓我承擔罪責吧。求你容許僕人對你說幾句話,聽聽僕人要說的話。」亞比該向大衛解釋所發生的事,還送給大衛好些食物和酒水。大衛也就不為已甚,對亞比該說:「你回去吧,願你平安!你看,我聽了你的話,也會答應你的請求。」(撒母耳記上25:2-35

亞比該謙卑自抑,為丈夫的野蠻行為向大衛道歉,使家人不致死於非命。大衛因亞比該阻止他「殺人害命」,也很感激亞比該。雖然犯錯的不是亞比該,她從沒有侮辱大衛和他的僕人,卻願意代家人道歉,跟大衛和解。

使徒保羅也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向人道歉。有一次,他要在公議會(猶太最高法庭)上自辯。保羅有話直說,大祭司亞拿尼亞因此惱羞成怒,就吩咐站在旁邊的人打保羅的嘴。保羅於是對他說:「你這個虛偽的人,上帝要打擊你。你一邊坐著根據法典審判我,一邊又違反法典下令打我嗎?」在旁的人指責保羅,認為他辱罵大祭司很不對。保羅立即承認自己做錯,說:「弟兄們,我不知道他是大祭司。聖經上寫著:『不可侮辱人民的首領。』」(使徒行傳23:1-5

保羅所說審判官不可訴諸暴力的話,是沒錯的。但無意中,保羅卻可能對大祭司態度不敬,他為此表示歉意。 *公議會因為保羅已經道歉,就仔細聆聽保羅的申辯。保羅看出,公議會的成員立場並不一致,就告訴他們,他是由於相信復活而遭審判的。保羅此語一出,在公議會裡引起激烈爭辯,法利賽派卻支持保羅。(使徒行傳23:6-10

從上述兩個聖經事例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那就是,衷心的道歉,有助於打開溝通之門,促進和睦的關係。不錯,承認自己的過失,為自己造成的傷害表示歉意,雙方就能保持冷靜,實事求是,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但我沒有做錯」

如果有人對我們不滿,是因為我們講過某句話,或做過某件事,我們也許覺得這人未免無理取鬧,或者過度敏感。可是,耶穌勸勉門徒說:「所以,你把禮物帶到祭壇來的時候,要是在那裡想起有弟兄對你不滿,就要把禮物留在祭壇前,先去跟弟兄講和,回來再獻上禮物。」(馬太福音5:23,24

舉例說,弟兄可能認為你得罪了他。這一來,無論你認為自己沒錯也好,有錯也好,耶穌說你要「先去跟弟兄講和」。耶穌在經文裡所用的希臘語詞,表示「劍拔弩張後雙雙讓步」。(瓦因的《新舊約語詞詮釋詞典》)的確,人是不完美的,犯錯並不稀奇,兩個人發生磨擦,可能雙方都有錯。正因為這樣,雙方都應該讓步。

事情的要點,不在於誰是誰非,而在於誰會主動講和。使徒保羅注意到,哥林多有些基督徒在弟兄之間興訟,為一些私人糾紛如金錢方面的爭執,告上世俗的法庭。他於是糾正他們說:「為什麼不情願吃虧呢?為什麼不情願被騙呢?」(哥林多前書6:7)保羅這樣說,固然是不想基督徒同工為私人糾紛在世俗法庭上打官司,但他也指出一個清晰的原則,那就是:基督徒之間的和好關係,重要過證明誰是誰非。如果有人認為我們冒犯了他,謹記這個原則,我們就會較易向對方賠不是。

必須發自內心

不過,有些帶有賠罪意味的字眼,人們卻很可能使用得過了頭。例如,在日本,sumimasen (即對不起)是個很典型的道歉用語,常常派上用場,人們甚至用它來表示謝意,或由於未能酬謝對方而表示歉意。由於這個詞語用途太多,用得太濫,有人就覺得,用這個詞語的人恐怕不都是發自內心的。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

不論我們講的是哪種語言,我們向人道歉,應該總是由衷的。人應該可以從我們道歉的話,以及道歉的語氣,感受到我們發自內心的歉意。耶穌在「登山寶訓」裡教導門徒說:「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說什麼多餘的話,就是出於那個惡者。」(馬太福音5:37)你向人道歉,一定要態度認真。想想以下的情況:一個男子在機場的登機櫃檯前排隊辦理登機手續,他的行李碰到後面的女子,於是向她道歉。幾分鐘後,排隊的人向前移動,他的行李又一次碰到後面的女子,他再次有禮貌地向她道歉。當他的行李又再一次碰到那個女子時,跟她一起的男伴就對那個男子說,如果他是認真道歉的話,就應該加倍小心,避免行李一再碰到別人。他說得很對,我們要是真誠道歉,就該避免再三犯上同一的錯誤。

我們要是真心向人道歉,就當承認自己犯了錯,請求對方原諒,同時竭盡所能補償對方的損失。反過來說,遭冒犯的人也該樂於原諒別人。(馬太福音18:21,22;馬可福音11:25;以弗所書4:32;歌羅西書3:13)所謂人無完人,和解未必那麼容易。即便如此,只要肯道歉,和解就有望了。

不必道歉的時候

在有智慧的人看來,向人表示遺憾和歉疚,雖然有利於和解,但如果道歉是不適當的話,他也不會這樣做。例如,當問題牽涉到我們對上帝的忠義時,我們就不用向人道歉。耶穌在地上時,「行事謙卑,服從至死,甚至死在苦刑柱上」。(腓立比書2:8)耶穌沒有為求減輕所受的痛苦,就否定自己的信仰,向人認錯。大祭司要求耶穌說:「我命令你在永活的上帝面前發誓,告訴我們,你是不是上帝的兒子基督?」耶穌沒有向大祭司賠不是,反而毫無畏懼地回答大祭司說:「對,我是。可是我告訴你們,從此以後你們會看見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邊,在天雲中來到。」(馬太福音26:63,64)耶穌從沒想過放棄對耶和華上帝的忠義,以求跟大祭司保持和睦。

基督徒尊敬有權有位的人,卻無須為服從上帝和愛弟兄而向這些人賠罪或道歉。(馬太福音28:19,20;羅馬書13:5-7

永享和睦

由於祖先亞當把罪遺傳給我們,我們生來就有弱點,難免會犯錯。(羅馬書5:12;約翰一書1:10)亞當有罪,是他反叛創造主的惡果;起初,亞當夏娃是完美無罪的。上帝向我們保證,他會使人類恢復完美,把罪和罪引起的後遺症通通消除。(哥林多前書15:56,57

請想想這件事對我們的意義!耶穌同母異父的弟弟雅各勸勉人要慎言,說「誰不在言語上犯錯,誰就是完美的人,能控制全身了」。(雅各書3:2)完美的人能夠「控制全身」,不胡言亂語,自然不必向人道歉。當我們恢復完美的那一天來到時,感覺會是多麼美好!一切損害人與人之間和睦關係的因素都消除了。但在那個日子來臨之前,向我們所冒犯的人衷心道歉是適當的,那是保持和睦之道。

[腳注]

^ 8段 保羅可能視力不佳,辨別不出命人掌摑他的是誰。

[第5頁的圖片]

保羅的榜樣讓我們學到什麼?

[第7頁的圖片]

人人恢復完美之後,一切損害和睦關係的因素都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