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是非洲東岸的一個海島,有些人把這個島稱為大紅島。它的面積的確很大,是世上第四大的海島,而整個島的土壤都是赤色的。

一個法國科學家把馬達加斯加稱為「博物學家的應許之地」,因為這個國家的動植物種類繁多。這裡有一萬多種有花植物,當中約百分之80都是稀有品種,是你在地球的其他角落找不到的。僅是蘭花已有差不多一千種;其中一種稱為香子蘭,所產生的香草精更是當地的主要出口產品之一。島上有很多引人入勝的動物,包括捲尾狐猴,以及多種變色蜥蜴;這種爬蟲的尾巴能夠纏住東西,腳則可以像手一樣抓住東西。島上的四百多種兩棲和爬行動物當中,除了12種之外,其餘都是馬達加斯加所獨有的。

可是,在耶和華的僕人看來,馬達加斯加最吸引人的是當地的居民。馬達加斯加有1400萬居民,由二十多個族群組成。住在海島中部高原的人有亞洲人的特徵:淺色皮膚、烏黑的直髮。學者相信他們的祖先來自現今的印尼。住在沿岸一帶的人則含有非洲人及阿拉伯人的血統。這兩種血統混合起來的種族似乎不見老,所以父母時常看來跟十餘歲的兒女一樣年輕。

馬達加斯加人的出生率極高,百分之80的國民以務農為生,對這塊「應許之地」形成了沉重的負擔。馬達加斯加曾經擁有茂密的森林,但現在已有超過一半被人砍掉或破壞。

然而,馬達加斯加仍然可說是一塊繁盛興旺的「應許之地」。為什麼呢?因為這裡有很多賞識真理的人,讓王國真理的種子在他們心裡茁壯生長。他們聽到王國好消息之後,獲知「耶和華[已]作王」,都對此深懷感激。他們深知上帝的統治會大大造福人類,他們所享的幸福是今天世上的政府絕對無法帶來的。他們的確有理由為此歡欣鼓舞。——詩篇97:1

誰能夠真正幫助這個島上的居民明白耶和華作王對人所生的影響呢?雖然島上有百分之40的人是各教會的成員,但教士們並沒有把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傳授給馬達加斯加人。有一次一個馬達加斯加人說:「先生,你知道嗎?我們馬達加斯加人只是表面上接受了基督教。所有馬達加斯加人,甚至歐化了的馬達加斯加人,在建造房子前都必定會求神問卜,好揀個吉日開工。所以,我們還是保留著自己的傳統信仰。」他們仍然在山岡和山頂上獻祭。差不多家家戶戶都崇拜祖先,而且對巫醫深信不疑。他們的日常生活看來受死人支配過於受活人影響。

上帝的私有名字廣為人知

各教會的傳教士雖然沒有幫助人過基督徒的生活,他們總算憑著他們所翻譯的聖經讓人知道耶和華的名字。聖經的馬達加斯加語《新約》早在1830年已出版。1835年,馬達加斯加語的聖經全書也相繼發行,令馬達加斯加語聖經成為非洲本地語言聖經的老前輩。甚至在《基督教希臘語聖經》裡,馬達加斯加語的基督新教譯本也使用耶和華這個名字。在《希伯來語聖經》裡,本地的天主教譯本則採用伊阿韋作為上帝的名字。(詩篇83:17,19;馬太福音4:7,10)結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談及耶和華。在當地搭乘計程車時,你可能會在車上見到以下馬達加斯加語的經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詩篇23:1)你也可能看見婦女披著一塊大布(在當地稱為朗巴),布上印著一節含有上帝名字的經文。

那麼,誰曾幫助這裡的人不但認識上帝的名字,更承認耶和華是他們生命的主宰呢?

好消息傳遍整個大紅島

1925年,耶和華見證人(當時稱為聖經研究者)開始在馬達加斯加教導人認識上帝的話語。後來,在1933年9月,有人在這個島上作了一項更廣泛的見證。羅伯特·尼斯比特和伯特·麥勒基這兩個勇敢的男子懷著海外傳道員的熱心,從南非經過毛里求斯,來到馬達加斯加沿岸的圖阿馬西納鎮。他們在那裡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由於當時耶和華見證人在非洲數目有限,他們盡力在一段很短的時間內把王國好消息傳給他們遇到的所有人。羅伯特·尼斯比特憶述:「我們手上的法語書刊很快就分發完了。我們為上帝的王國作過見證,分發了書刊,就轉到另一個沒作過見證的地區去。」

尼斯比特和麥勒基弟兄在圖阿馬西納作過見證後,隨即向馬達加斯加內陸進發,到首都塔那那利佛去。塔那那利佛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千人之鎮」。這個名字的起源追溯到1607年,馬達加斯加王安德里安賈卡宣布把這個城市立為國家的首都。為了保護首都,他派了一支共一千人的軍隊駐守在城的四周。伯特·麥勒基憶述他對這個首都的印象說:「塔那那利佛的地形好像一個馬蹄鐵。三面有小山環繞,在開放的一端有個火車站。『馬蹄鐵』內是商業中心,外圍是住宅區。沿著山腰有數百級台階,讓居民可以步行回家。」

首都的人對真理有什麼反應呢?羅伯特·尼斯比特說:「他們都很樂意留下一些法語書刊,有些人更訂閱法語版的《黃金時代》(即現在的《儆醒!》)。由於有很多人向我們發問,所以我們要回去跟他們作進一步的討論。」尼斯比特想起他們在當地的經歷說:「當地的人很聰明,思想敏捷,給我們留下很深印象。」

可是,這兩個弟兄卻在溝通方面遇上難題,因為那裡只有很少人懂英語。然而,他們嘗試盡量接觸多些人,直到他們把書刊分發完為止。雖然在他們短短一個月的探訪裡並沒有成立小組或會眾,但他們花了185小時教人認識耶和華,分發了214本書、828本小冊,更獲得21個訂閱。真理的種子已經撒下,但這些種子要等到22年後才有人給予照顧,使它們茁壯成長。

馬達加斯加人欣然接受真理

1955年10月,「勝利王國」大會在巴黎舉行之後,兩個特別先驅從法國經圖阿馬西納鎮抵達塔那那利佛。他們下了火車後,在車站前站了一會兒。他們環顧四周,見到一個像馬蹄鐵的山,山坡上有數以千計的房子,彷彿排在牆前的架子上一般。有波蘭血統的亞當·利西亞克曾經是煤礦工人。他對同伴愛德華·馬洛說:「愛德華,你看,這就是我們的傳道地區!」愛德華答道:「亞當,我們要怎樣著手呢?這裡的人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我們卻不是。亞當,我們該怎麼辦呢?」雖然他這樣說,他們在島上的工作卻有很好成果。

馬達加斯加當時是法國殖民地。由於政府禁止《守望台》在法國和法屬地區流傳,他們只好邀請人訂閱《儆醒!》。他們在起初6個月獲得了1047個訂閱。利西亞克弟兄指出,由於他們不斷用同一本《儆醒!》做樣本,那本雜誌最後變得十分殘舊,字跡模糊。雖然如此,他們卻憑著這本破爛不堪的雜誌獲得更多訂閱。

利西亞克和馬洛弟兄把握機會在地區裡努力工作,主持很多聖經研究。後來,一所小學免費讓見證人在課室內舉行聚會。課室裡的長凳是木造的。由於課室裡所有東西都是為兒童而設的,對成年人來說自然不大舒服,但沒有人發過半句怨言。

六個月後,拉貝哈西·諾埃爾填交外勤服務報告,成為馬達加斯加第一個傳道員。後來,有愈來愈多傳道員參與見證活動。1956年服務年度末,一個共有八個成員的小組向社方申請在塔那那利佛建立一群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請留意,馬達加斯加人的名字是先姓後名的。)

在對真理感興趣的首批馬達加斯加人當中,有一個名叫拉扎納布阿哈吉·納西斯的年輕女子。1956年,納西斯留意到有兩個男子時常經過她工作的店子。有一天,其中一個男子進來買了幾塊火腿。他走了之後,每個在店子裡工作的人手上都有一張題名為《生活在新世界裡》的單張,是用馬達加斯加語撰寫的。納西斯說:「我對單張的信息一點興趣也沒有。可是,由於我的媽媽知道我喜歡閱讀,就替我訂閱了法語版的《儆醒!》,更沒有經我同意就替我接受了一個聖經研究安排。」於是納西斯開始跟見證人研讀聖經,但她卻希望見證人一旦發覺她其實沒有興趣,就不再打擾她了。但她發覺研讀聖經比她想像中有趣味得多。她從研讀獲知聖經對於魂這個問題的主張,也發覺崇拜祖先原來是不對的。她開始看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確是真理。

1959年,拉扎納布阿哈吉·納西斯決定受浸,把自己獻給耶和華。她受浸後不久就投入全時傳道活動,後來更跟愛德華·馬洛結為夫婦。她在傳道工作上堅持不懈,立下優良的榜樣。

利西亞克弟兄在馬達加斯加的傳道活動,一直集中在塔那那利佛。他所探訪的人和聖經學生遍及全市各處。很多馬達加斯加人把他稱為光頭的瓦扎哈(白人)。時常,住戶只要摸摸自己的頭,你就知道亞當已經探訪過那一戶人家了。塔那那利佛一群法語會眾的弟兄拉薩奧納·熱爾韋回憶說:「亞當弟兄很有耐性,也很有決心。我跟他研讀聖經的時候,時常叫人告訴他我不在家,但亞當總是再次回來探訪我。他一開始跟我研讀聖經,就邀請我參加聚會,我也果然這樣做。他對耶和華的組織忠貞不二,並且教我養成同樣的精神。」

1970年,社方派利西亞克和馬洛弟兄到鄰近的法屬留尼汪島服務。後來利西亞克弟兄返回法國。1988年1月,他在馬賽去世。現在愛德華·馬洛和家人仍然留在留尼汪島。

有更多先驅協助工作進行

傳道員作了很大努力,繼續向馬達加斯加的居民宣揚王國的好消息。1957年,安托萬·布蘭卡和妻子吉爾貝特從法國來到馬達加斯加,在塔那那利佛服務。吉爾貝特是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第24屆的畢業生。她的丈夫後來也到基列受訓。吉爾貝特在1961年產下女兒安娜,之後她和丈夫繼續在島上服務。吉爾貝特在瑞士時跟茜蒙·貝爾克拉研讀聖經,後來茜蒙也搬到馬達加斯加,協助當地的傳道工作。

1960年,弗洛朗·沙博和妻子亨麗埃特從法國來到馬達加斯加,他們都是特別先驅。他們在馬達加斯加北部的迭戈蘇亞雷斯(即現在的安齊拉納納)服務。沙博弟兄回憶說:「那時,每逢先驅離鄉背井到遙遠的外地服務,他們當中有許多人以為,自己在哈米吉多頓來到之前不會再回家了,所以要跟親人殷殷道別。這正是我們的感覺。」

一個男子到店子買糖時首次接觸到真理,後來沙博弟兄跟這個男子研讀聖經。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個中國商人訂閱了《儆醒!》,他用雜誌的紙來包裹貨物。他這樣做有沒有浪費了雜誌呢?有一天,拉欽巴扎菲·查爾斯到這個中國商人的店子買糖。商人用一期《儆醒!》的最後一頁來包裹糖。查爾斯從包紙上看到《「這就是永生」》這本書的宣傳,於是寫信給法國分社索取這本書。與此同時,沙博弟兄遇到這個人,分發了《「這就是永生」》給他,並跟他開始了一個聖經研究安排。查爾斯進步得很快,並且開始參加聚會。

可是,查爾斯要調整一下自己的私生活才行。他和妻子分居,然後跟另一個婦人同居,更生下一些兒女。為了符合資格受浸,查爾斯需要正式註冊結婚。(希伯來書13:4)雖然他早在1960年已開始辦理註冊手續,但所有文件到1967年才辦好。可是就在那時,迭戈蘇亞雷斯的市政廳給燒掉了,查爾斯所有的個人檔案也一併毀去。(傳道書9:11)他不得不重新辦理手續,但這次只需時一年就辦妥了。查爾斯決心要符合敬神的標準,當地的政府官員對他的決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他終於符合資格受浸而成為王國傳道員!他的妻子也受了浸。現在,查爾斯在迭戈蘇亞雷斯和塔那那利佛以長老身份為會眾服務。

克服言語的障礙

1961年,原本在加拿大法語地區從事環務工作的拉瓦爾·卡爾博諾和妻子伊雷妮,抵達馬達加斯加作海外傳道員。他們遷進一所公寓的底層。公寓是馬達加斯加式的,只有一個細小的寢室、飯廳和廚房、一間只有冷水供應的浴室和一個小陽台。卡爾博諾弟兄憶述:「老鼠和蟑螂是我家的常客。過了一段時間,我的妻子甚至能夠認出一隻只有半截尾巴的老鼠。每逢伊雷妮遇到這隻老鼠,就會稱牠為『王子大人』,然後客氣地請老鼠容她走過去。」

拉瓦爾懂得法語,他的妻子則正在學習,所以他們能夠跟當地人交談。但來自芬蘭的拉伊莫·庫奧卡寧和妻子維拉就不同了。他們在1962年1月下旬抵達馬達加斯加。由於他們離開芬蘭時天氣十分嚴寒,他們頭上戴著皮帽,身上穿著厚重的寒衣。所以,他們下飛機的時候,認出他們絕不難。不過,他們既然來到這個熱帶地方,就不得不改變一下了。拉伊莫只懂英語,不懂法語;維拉就連這兩種語言都不懂。於是伊雷妮·卡爾博諾用英語教他們法語,而拉伊莫就要把每句英語翻譯成芬蘭語,好叫妻子明白。可是,由於維拉是用瑞典語受教育的,所有文法都得用瑞典語向她解釋。幸好,拉伊莫也懂一點瑞典語。聽起來很複雜嗎?的確是。但兩個月後,終於露出一線曙光。他們開始能夠認出一些法語單字。可是,他們學會了法語之後,還得學習馬達加斯加語。

幾年後,庫奧卡寧弟兄要替帶務監督馬爾科姆·維戈的演講作即時傳譯,當時已經沒有人教他法語了。庫奧卡寧弟兄對那個演講記憶猶新。當時維戈弟兄引述路加福音9:62的經文,但庫奧卡寧弟兄不知道「犁」這個詞的法語是什麼。他只好用動作來表達。但在場的聽眾看見他的動作,都摸不著頭腦,目瞪口呆的望著庫奧卡寧弟兄。原來他做的動作根本不是馬達加斯加人犁田的方式,當地的人是用瘤牛來犁田的。有一次,庫奧卡寧弟兄嘗試用法語說馬拉維的弟兄在芒果樹 舉行聚會,但他實際所說的是,整群會眾都在樹 舉行聚會。會眾的人聽了禁不住捧腹大笑,他只好跟他們一起笑。

1962年4月,另一對海外傳道員,塞繆爾·吉爾曼和妻子特爾瑪,從美國抵達馬達加斯加。塞繆爾仍清楚記得他所遇到的語言障礙。「我們搬進新家,需要在壁櫥裡安裝一條長管子。於是庫奧卡寧弟兄和我一起到五金店去買一條6米[20英尺]長的管子。我們隨身帶著一本小詞典,在詞典裡找出所要用的法語。我們問店主有沒有我們想要的東西,但店裡的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著我們。原來我們以為是『管子』的法語,其實意思是『煙斗』。他們一定很奇怪我們為什麼要買一個6米長的煙斗!」

總社弟兄到訪

在來自海外的傳道員幫助下,有愈來愈多馬達加斯加人參加傳道工作,把「耶和華已作王」這個信息宣揚開去。1959服務年度,當地傳道員的數目達到41人的高峰。守望台聖經書社社長內森·諾爾弟兄在那一年親自探訪馬達加斯加,以便鼓勵當地的弟兄。

四年後,諾爾弟兄的秘書米爾頓·韓素爾弟兄探訪非洲各國,他的行程也包括馬達加斯加在內。他特別留意當地的海外傳道員和特別先驅。弟兄們從這次探訪得到很大鼓勵。韓素爾弟兄跟他們分享自己作先驅的經驗。在該服務年度結束前,馬達加斯加已超過100個傳道員的大關。

韓素爾弟兄探訪之後,社方開始邀請當地的弟兄姊妹成為特別先驅。他們既然是土生土長的馬達加斯加人,在開拓新地區的工作上自然更能夠得心應手。安德里亞穆瓦拉·費利克斯是這些人之一。他在1965年開始做特別先驅。自那時以來,他曾在馬達加斯加做周遊監督,並且有多年時間在當地的伯特利家庭服務。甚至在他和妻子奧諾里娜有了兒女之後,他仍然留在全時服務的崗位上。他的妻子現在以部分時間在分社的翻譯部工作。

他們這麼熱心為上帝服務,有沒有感染到自己的兒女呢?他們的女兒苗拉已經結了婚,現在和丈夫一起做特別先驅。他們的兒子蒂莫特仍然住在家裡,也不時撥出時間做輔助先驅。

馬達加斯加設立分社辦事處

1955年,宣揚好消息的工作在馬達加斯加開始踏上軌道。當時島上的工作是由毛里求斯分社負責督導的。1959至1962年,工作轉由法國分社督導。但從1963年開始,馬達加斯加開始有自己的分社辦事處。拉伊莫·庫奧卡寧受委任作分社僕人。起初,他能夠獨力應付分社大部分的日常事務。

分社初期只租用一所房子作為辦事處和海外傳道員之家。可是,這所房子並不理想。海外傳道員搬進房子後,有些當地人問他們,住在一所鬧鬼的屋子裡是否害怕。這幢房子果然有些怪事發生。有一次,一對海外傳道員夫婦看見房裡的門拉手在轉動,於是開門看看是誰想進來,但走廊卻看來空無一人。海外傳道員獲悉曾經有一個靈媒住在那房間裡。他們知道邪靈可能附在一些由靈媒留下的東西之上,於是四處搜尋是否有這樣的東西留在房子裡。他們發現一個錢幣被人用鐵釘牢牢釘在門檻上。弟兄要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錢幣除掉。自此之後,怪事就沒有再發生了。

後來他們把情形告訴屋主,並向他查問理由。屋主承認說:「這所屋的確有鬼靈出沒,不過你們既然是海外傳道員,是上帝的子民,你們自然不用害怕。」

印製馬達加斯加語的書刊

隨著馬達加斯加的傳道工作繼續發展,當地人需要更多譯成馬達加斯加語的書刊。到1963年,只有幾份單張,例如《生活在新世界裡》和《地獄永火——聖經真理還是異教傳說?》,譯成馬達加斯加語。除此之外,社方也在1959年以馬達加斯加語發行了《這王國的好消息》這本小冊。由於當地教育水平較高的人能夠說法語和閱讀法語的書刊,所以傳道員分發法語的書刊給他們。然而,仍然有很多人比較喜歡用自己的母語閱讀。

後來,分社獲准印製馬達加斯加語的《守望台》,因此需要更多幫手。一個名叫拉蘇阿瑪拉拉·路薏絲的馬達加斯加姊妹負責把法語書刊翻成馬達加斯加語。她在家裡翻譯,而且所有文章都是用手寫的。維拉·庫奧卡寧則在分社把譯好的文章用打字機打在蠟紙上,然後弟兄們用油印機印出來。

1963年9月,馬達加斯加語的《守望台》首次發行,共印了大約六百份。當時《守望台》每月出版一本,內容只包括研讀文章。但傳道員已感到很高興了。他們首次為馬達加斯加語版的《守望台》徵求訂閱,結果取得了數百個訂閱。僅幾個月之後,分社每個月都要用蠟紙油印機印刷三千份《守望台》。三個弟兄差不多日夜輪流操作蠟紙油印機。

其中一個弟兄憶述:「每印一期《守望台》,我們至少要用16張蠟紙。要印製一本雜誌,我們就得把八張雙面印刷的紙疊起來。所以,如果要印3000本《守望台》,就要用超過2萬4000張紙。我們會把八疊或更多疊印好的紙放在檯面上,然後繞著桌子走3000次,逐張逐頁地集成一本雜誌,然後逐本把它們訂裝好。不錯,所有工夫都要用人手去幹。」

後來,社方安排讓瑞士分社負責印刷馬達加斯加語的《守望台》。現在則由英國分社印刷。現在雜誌以半月刊出版,銷數是2萬6000本。現在,馬達加斯加的耶和華見證人能夠跟世界各地的信徒同工同時享用同一的靈糧了。

翻譯工作漸漸改進。馬達加斯加語的《守望台》發行之後三個月,社方出版了馬達加斯加語的《「以上帝為真實」》,讓當地的見證人有一本研究聖經的輔助讀物。一向熱心幫助人認識真理的特別先驅拉庫圖馬盧·朱斯廷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他收到書之後呆了一會,然後喊道:「啊,耶和華賜了這本書給我們,他實在太仁慈了!」先驅們領取了一箱又一箱的書,好分發給靈性飢渴的人。

跟環務監督一起作周遊探訪

起初全島只有一群會眾。後來,隨著有更多新的海外傳道員之家設立,同時有特別先驅奉派到不同的地方服務,於是有愈來愈多會眾成立。在1964服務年度,有兩群新會眾成立。為了協助這三群開始運作不久的會眾,分社作出安排,派環務監督拉瓦爾·卡爾博諾和他的妻子伊雷妮前往探訪。他們乘火車到各地去。旅程有時頗富刺激,也充滿樂趣。有一次,他們在火車上感到有東西啄他們的腳,原來是一隻鵝在長凳下想引起他們的注意。

後來,卡爾博諾夫婦為要照顧家庭,不得不離開馬達加斯加。於是環務工作交由拉伊莫·庫奧卡寧負責。往各地探訪時,他和妻子維拉會盡量搭乘火車。如果要到沿岸的城市,他們就乘坐客船。有時他們要搭乘當地稱為「布魯斯塔克西」的「郊野計程車」。這些計程車可容納15人,但卻總是超載的。每次旅程都是大清早就起程,到深夜才到達目的地。在雨季期間,有些地方是郊野計程車去不到的,庫奧卡寧夫婦就搭乘飛機。但這些飛機相當簡陋。當地航空公司所用的是舊式的DC-3型客機,跑道只是個草坪。他們探訪各地的小組,有機會鼓勵弟兄,讓基督徒的友愛精神彼此交流。

有一段時期,庫奧卡寧弟兄身兼環務監督和區務監督兩職。除此之外,他也必須在分社處理跟環務和區務有關的信件。但他也很努力訓練當地的弟兄。過了一段時間,當地一個名叫拉喬貝里納·塞萊斯坦的特別先驅符合資格,成為馬達加斯加第一個土生的環務監督。

印度教徒轉而敬拜耶和華

隨著傳道活動繼續擴展,各種各色的人都接觸到真理。(提摩太前書2:4)海外傳道員分發了很多書本和雜誌給在首都做生意的亞洲人。迪拉杰拉·伯格沃德吉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個印度青年,別名叫迪勞。每次海外傳道員帶著雜誌到他的店子探訪他,他總是樂意接受一份。後來迪勞的舅舅在1963年去世,他開始想道:為什麼人會死呢?死者的情況是怎樣的?他問自己為什麼上帝會容許好人死去。他也想知道究竟會不會有希望跟死者重聚。

不久,茜蒙·貝爾克拉在從事逐戶傳道時遇見迪勞。她回去探訪時用聖經回答關於死者情況如何的問題,並且告訴迪勞,人有復活的奇妙希望。(傳道書9:5;使徒行傳24:15)起初,他感覺十分困惑,因為他試圖把聽到的道理套用在印度教的輪迴信仰之上。按照這種信仰,人根本沒有希望再次見到死去的親者。可是,迪勞一旦消除了所有疑問,就能夠看出聖經提出的復活應許是多麼奇妙了。——約翰福音5:28,29

迪勞跟見證人研究聖經數個星期之後,就開始參加聚會。他這樣做引起了父親和朋友的反對。可是,最後迪勞能夠清楚看出,「聖經的教訓十分合理,的確是上帝的話語」。他在次年毅然獻身受浸,全心全意地事奉耶和華。

可是,迪勞的父親並沒有停止反對。他更派了兩個基督新教的牧師前來遊說迪勞,要他返回父母的宗教。迪勞問牧師為什麼不教他的父親認識關於罪、死亡和贖價的真理,牧師辯稱十誡的第五條誡命吩咐人要孝敬父母。迪勞反問牧者,如果他服從第五條誡命,孝順父親,以致違反了上帝的第一條誡命,不可拜別神,這樣做對不對。牧師無言以對,只好悻悻離去。後來,他們到分社辦事處,要求見證人說服迪勞返回他父親的宗教。迪勞說:「見到他們的偽善,反而令我信心大增。」

他的父親於是向巫師和政客求助,又叫當地一份報章刊登了一篇詆毀見證人的文章。迪勞的父母有五個兒子、三個女兒;他們全家都認為迪勞的宗教破壞了他們的家庭關係。可是迪勞堅信,他的首要義務是要順服上帝。——馬可福音12:28-31

1967年2月,迪勞成為特別先驅。次年,他跟茜蒙結為夫婦。他們在1970年6月被迫離開馬達加斯加。於是他們到肯尼亞去,在那裡工作了3年,之後到印度服務了二十年。現今他在印度的分社委員會任職。

迪勞的家人又怎樣?隨著時間過去,他的父親開始閱讀聖經和聖經書刊,他的母親也很樂於接受聖經的真理。他的兄弟姊妹和姪子姪女都已受浸成為見證人。他的家人共有16個成員成為耶和華的敬拜者,有的在馬達加斯加分社服務,另一些曾參與國際建築工程。在這個屬靈果實豐盈的大紅島上,伯格沃德吉家族實在是個好榜樣。

海外傳道員為未來鋪路

守望台聖經書社繼續派海外傳道員到馬達加斯加協助宣揚好消息。1966年3月,瑪格麗塔·柯尼格爾和姬塞拉·霍夫曼兩位姊妹從德國抵達。霍夫曼姊妹講述她對馬達加斯加的印象說:「馬達加斯加的環境幽靜,跟歐洲和美洲忙忙碌碌的生活實在有天淵之別。最先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這裡的蘆薈十分巨大。我曾在家裡用花盆種過蘆薈,它們能夠長到15厘米高,我已感覺很自豪了。但這裡的蘆薈竟然長到跟房子一樣高!我們參加完第一次聚會回家途中,我舉目望天,長空如洗,我從未見過天上的星星離我們這麼近。我們開始在這裡過一種簡單平靜的生活。」

兩位姊妹很快就留意到,當地的居民十分熱情好客。柯尼格爾姊妹說:「我們發覺當地一般人的文化水平一點也不低。即使鄉村的老婆婆也很喜歡閱讀聖經和聖經書刊,她們喜歡以實物交換書刊。常有小孩子跑在我們身後,嚷著要用米交換《守望台》和《儆醒!》。」這兩位姊妹跟布蘭卡夫婦一起開拓菲亞納蘭楚阿的傳道工作,同時也協助安布西特拉的小組。這兩個城市都位於塔那那利佛之南。

還有其他勇敢的海外傳道員也有分協助開拓新地區。休·海斯萊和托馬斯·貝恩斯在馬達加斯加南部的沿岸城市圖利亞拉工作。來自加拿大的瑪麗·多林斯基跟愛德華·馬洛和妻子納西斯一起在陶拉納魯服務。

1961年,社方派第一批海外傳道員到馬達加斯加展開工作時,當地只有超過75個傳道員填交報告。到1970年,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進行了差不多十年之後,海外傳道員很高興知道,傳道員的數目達到469人的高峰,增加了百分之525!但暴風雨不久就來到了。從1967年起,再沒有新的海外傳道員獲准進入馬達加斯加。

1970年6月5日下午4時,暴風雨終於來到。秘密警察到分社找塞繆爾·吉爾曼,叫他吩咐所有海外傳道員在第二天到秘密警察局報到。當時在首都的吉爾曼弟兄、庫奧卡寧弟兄和利西亞克弟兄到秘密警察局謁見局長。秘密警察下令,耶和華見證人的所有海外傳道員必須立即離開馬達加斯加,要他們當晚就乘飛機離開國境。秘密警察說:「不要試圖找出你們被逐出境的理由,因為你們是永不會知道的。只管離開好了。」有些海外傳道員剛在數天前才取得新的三年簽證,於是向警察指出他們的簽證仍然有效。局長叫他們把護照拿出來,隨即在他們的簽證上蓋上「作廢」二字,然後告訴弟兄,他們現今留在國內已屬於非法了。

海外傳道員沒有辦法在那天晚上就離境。他們在星期一清早到自己國家的領事館和大使館尋求協助。可是,全部20個海外傳道員都終於在1970年6月20日離開。他們當中大部分都去了肯尼亞,是法國公民的海外傳道員則前往法屬留尼汪島。弟兄姊妹從馬達加斯加各地前來送別。當地的見證人淚流滿面,海外傳道員也泣不成聲。這些海外傳道員當中,有些已經在馬達加斯加生活了多年,這裡已經成為他們的家。

海外傳道員在馬達加斯加期間,努力教導當地人培養對上帝的話語和耶和華的信心,也幫助他們賞識耶穌基督在實現上帝旨意方面所擔任的重大角色。(哥林多前書3:5-14)弗洛朗·沙博在離開馬達加斯加前出席的最後一個聚會裡,對當地弟兄提出了適切的勸告:「如果你們所跟從的是海外傳道員,那麼,他們離開之後,你們就不會繼續做耶和華見證人了。不過,如果你們真的是耶和華的見證人,即使海外傳道員離開了,你們仍然會繼續做耶和華見證人。」

受禁制的歲月

1970年8月8日,《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官報》宣布,政府禁止耶和華見證人在當地的所有活動。馬達加斯加的見證人會有什麼遭遇呢?有人問內政部長這個問題,他回答說:「請放心,海外傳道員離開後,我們會處置他們的。」接著他做了個手勢,好像要壓碎什麼似的。

不過,可幸當地的見證人並沒有遭受猛烈的迫害。然而,海外傳道員被驅逐出境之後,當地的弟兄姊妹有什麼感覺呢?自幼已認識海外傳道員的拉韋盧喬娜·蘭塔馬拉拉說:「海外傳道員走了之後,很多當地弟兄感到灰心喪氣。有些更不想再做耶和華見證人了。」

1971服務年度的報告顯示,傳道員的數目減少了百分之12。這顯然是由於有些傳道員向懼怕人的心理屈膝,就停止宣揚好消息的緣故。(箴言29:25)可是,大部分傳道員都表明自己有堅強的信心。海外傳道員被逐三年後,馬達加斯加傳道員的數目又再次增加。

起初,聚會在不同地區的弟兄家裡舉行,每次只限於三四個家庭出席。參加聚會的人數逐漸增加。在塔那那利佛的馬納坎巴希尼區,拉韋盧喬娜姊妹讓弟兄在她家裡舉行聚會。感謝耶和華,即使在這段動盪不安的時期,也沒有嚴重的事故發生。拉韋盧喬娜姊妹說:「馬納坎巴希尼小組擴展得很快,至少有10群會眾相繼成立。在工作受禁制期間,我們繼續傳道,使人成為基督的門徒,耶和華也大大祝福我們的努力。」

訓練監督

社方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協助馬達加斯加耶和華見證人的神治工作,同時跟治理機構保持聯絡。當地的見證人肩負在馬達加斯加繼續宣揚王國的重任。傳道工作受禁制期間,弟兄用伊內妮 一詞(意思是「媽媽」)來指社方。禁令發出後,伊內妮 隨即向弟兄提出協助。怎樣援助呢?

世界總部的米爾頓·韓素爾弟兄以帶務監督的身份探訪馬達加斯加。他作出具體的安排去照顧馬達加斯加弟兄的靈性需要。他邀請兩個負督導責任的當地弟兄到耶和華顯形組織的世界總部受訓。儘管在語言方面有點難題,他們仍然從這次訓練得益不淺,從而更有能力照料前頭的工作。

韓素爾弟兄也建議召馬達加斯加的一個特別先驅到基列學校受訓。這項訓練可以使他更有能力在傳福音的活動上帶頭。被挑選的弟兄是年輕的安德里亞馬西·西奧多。他會說英語,又曾協助翻譯工作。他談到自己在基列所受的訓練說:「為期五個月的密集聖經訓練助我養成良好的研讀習慣。在受訓期間,每天我用半天的時間在伯特利的不同部門工作,親眼看見上帝的顯形組織是怎樣運作的。我在基列有機會跟一些受膏的弟兄姊妹交往,實在令我得益不淺。我從他們身上學會慷慨好客、謙卑自抑的態度。」

安德里亞馬西弟兄從基列返國後,為了讓他可以學以致用,社方派他照料外勤方面的職務。他所受的訓練強化了他的信心,使他有能力在那段艱難時期鼓勵他的基督徒同工。現在他仍然以部分時間在分社料理各項職責。近年來他更負責教導新的海外傳道員學習馬達加斯加語。

在禁制下繼續事奉上帝

耶和華見證人雖然在禁制下保持低調,卻繼續努力推廣純真的崇拜。分社仍繼續翻譯每期的《守望台》。(以賽亞書65:13)弟兄姊妹在私人家裡聚集,彼此鼓勵。(希伯來書10:23-25)環務監督照常探訪各群會眾;社方繼續籌備區務大會和環務大會,有時甚至有大型的集會在樹林裡舉行。由於地點遠離市區,出席的人數有時多達1500人。1972年,社方租用了一個樓房作辦事處和書刊供應站。當時島上有11群會眾,每群會眾派一個負責的弟兄到供應站領取書刊。有一段時期,供應站的工作是由安德里亞穆瓦拉弟兄負責照顧。他仍然清楚記得,弟兄們時常在鄰居眾目睽睽之下,公然拿走一箱箱的書刊。

在受禁制的起初幾年,見證人十分謹慎。有時他們感到有警察監視和跟蹤著他們。因此,他們通常會用非正式的形式向人作見證。他們做逐戶傳道時,只會探訪一個街段裡的其中一所房子,然後到另一個街段探另一所。他們傳道時不會把書刊放在公文包裡,而是放在粗布袋或籃子裡,看上去就好像上市場買東西一樣。可是,以一般而言,他們都能在不受騷擾的情況下主持聖經研究。拉庫圖喬納弟兄現在和妻子萊亞一起在分社服務。他記得自己在1972年開始研讀聖經時,根本不用偷偷摸摸的。

過度謹慎嗎?

伊內妮 繼續安排派出帶務監督到馬達加斯加探訪。這些仁愛的安排對當地的弟兄姊妹有莫大鼓勵,也幫助他們以更積極的方式應付當時的情勢。例如,安德烈·拉姆齊爾在1973年探訪馬達加斯加,他留意到當地的弟兄其實過度謹慎。安德里亞穆瓦拉弟兄回憶拉姆齊爾弟兄所提出的理由:「這個國家有人因為是耶和華見證人而受監禁嗎?沒有。你們遭遇其他困難嗎?也沒有。所以,你們可能過度謹慎了。你們可能有點杞人憂天嗎?千萬不要畏縮不前。」這次探訪對弟兄有多大造益!自那次探訪以後,當地的見證人比較放膽公開向人作見證。結果,在1974服務年度,傳道員的數目達到613人的新高峰,比受禁制前的最高峰還多百分之30!

重獲法律認可

1983年尾,弟兄們以當地文化團體的名義申請法律認可,希望當局批准他們的活動。1984年2月24日,他們的申請獲得批准,但這並不表示政府對耶和華見證人的禁制已經取消了。然而,這個新發展的確令弟兄歡喜雀躍。由於傳道員的外勤服務時間增加了,同年4月的報告顯示兩個新的高峰——有1708個傳道員提交外勤服務報告,有8977人出席受難紀念聚會。換言之,傳道員的數目增加了百分之264,受難紀念聚會出席人數則增加了百分之606。

雖然法律已承認耶和華見證人是個文化團體,但弟兄再接再厲,在1993年申請讓耶和華見證人成為合法的宗教團體。幾個月後,見證人終於在1994年10月4日獲得法律認可。弟兄們多麼高興!他們又再次能夠公開表明自己是耶和華見證人了!

國際援助重臨

其實海外傳道員早在1987年已經可以返回馬達加斯加了。1991年9月,在芬蘭赫爾辛基做特別先驅的庫奧卡寧夫婦返回馬達加斯加。社方隨即委任庫奧卡寧弟兄為分社委員會統籌者。庫奧卡寧弟兄說:「馬達加斯加改變了不少。有些我們以往認識的弟兄姊妹仍然健在,但很多已經死了。現在大部分傳道員都是新近認識真理的。」分社有很多文書工作急待處理!但看見傳道員的數目在1991年8月達到4005人的新高峰,實在令人鼓舞!

迪拉杰拉·伯格沃德吉和妻子茜蒙在1970年被逐出境,現在也應邀返回馬達加斯加。伯格沃德吉弟兄是個洽商的能手,所以很適合替分社辦理許可證,海關文件和其他政府文件。自1992年起,他一直是馬達加斯加分社委員會的成員。政府官員見到一個以前是印度教徒的印度人,竟跟別人談論耶和華、耶穌和上帝的王國,都感到很驚訝。

新分社建築物

馬達加斯加分社自1963年9月成立以來,曾用過好幾個不同地方做辦事處。1972至1987年,弟兄以一座樓房作辦公室和書刊供應站。後來他們租了一所較大的房子。在那段日子,有些分社委員會的成員要照顧家人,所以大部分的工作都在家裡做。

可是,隨著聖經教育工作在馬達加斯加不斷擴展,分社需要有較佳的設施。社方在距離伊瓦圖國際機場大約5公里之遙的地方買了一幅地。三年後,1993年4月,在外地弟兄協助之下,建築工程開始。沃爾特·埃爾科弟兄在建築方面經驗豐富。他特地從加拿大前來督導這個為期30個月的建築工程。其他國際僕人也陸續前來幫手。很多國際義務工作人員自費前來,以三個月或甚至更長的時間協助建築。在建築工程進行期間,國際僕人和當地的建築工人的數目加起來最多曾有過110人。每逢週末,義務工作人員的數目大為增加,因為當地會眾的弟兄姊妹也紛紛前來幫手。

建築計劃讓弟兄姊妹有機會彼此鼓勵。雖然很多國際工作人員不會說當地語言,這些成熟的弟兄姊妹仍在外勤服事職務上立下優良榜樣。例如,戴維·史密斯約有兩年時間在工地上操作重型機器。即使他不懂馬達加斯加語,他知道馬達加斯加語的《守望台》和《儆醒!》能夠作個優良的見證。所以他會帶著親切的笑容,站在街上作見證。他一手拿著雜誌,另一隻手顯示建議的捐款數額。他一天可以分發八十多本雜誌。

美輪美奐的分社設施實在是耶和華賜下的禮物!1996年12月7日,分社舉行奉獻禮,有668個曾服務多年的見證人應邀出席。這是個多麼歡樂的場合!第二天,共有7785人出席在吉利厄達一大片草地上舉行的特別演講。為什麼在那裡舉行呢?因為社方已經買下了這塊距離分社6公里的地皮,打算興建一座大會堂。當天,盛裝出席聚會的弟兄姊妹遍滿整個山岡。他們都撐著彩色繽紛的雨傘來擋太陽,場面實在壯觀!

愈來愈多人成為全時僕人

自從首批馬達加斯加本土的先驅傳道員在60年代開始投入全時服務以來,這些勤奮工人的數目每年有穩定的增長。現時在馬達加斯加,每六個王國宣揚者就有一個是先驅。很多年輕的弟兄姊妹也以先驅為事業。1979年,為了強化當地的先驅,社方在馬達加斯加開辦先驅服務訓練班,訓練班的形式和其他國家完全一樣。在全時服務上有多年經驗的安德里亞馬西·西奧多和安德里亞穆瓦拉·費利克斯是訓練班的導師。自那時以來,有數以百計的先驅曾從訓練班的優良課程得益。

對別人表現個人關注,是訓練班詳細討論的一個題目。很多先驅都把這個原則牢記在心,切實應用出來。例如,1998年,分社派蘭德里亞馬皮阿尼納·尼艾納和妻子韋羅尼艾納到東岸一個名叫蘇亞涅拉納-伊翁古的小村莊服務,他們看出自己有必要向別人表現個人的關注。他們在那裡租了一所房子。女房東的兒子曾患小兒痲痺症,身體有殘障。於是,這對特別先驅夫婦花時間跟這個小伙子分享來自聖經的寶貴應許,指出人能夠生活在上帝的新世界裡。這個年輕男子很樂於跟尼艾納和韋羅尼艾納研讀聖經。但他的家人卻不贊成。他的母親甚至要特別先驅夫婦告訴她的兒子,他們沒有時間跟他研讀聖經。他們當然無法這樣做。這個年輕人對耶和華和他旨意的愛迅速增加。他在八個月後受了浸。這件事發生之後,房東命令先驅夫婦搬走。

他們有沒有因此就不再對這個小伙子表現個人的關注呢?絕沒有。小伙子的輪椅本來已相當破舊,現在更完全壞了,不能再用。雖然他以前隸屬的教會本來已有一架新輪椅準備給他,但由於他改變了宗教,教會就不肯把輪椅交給他了。於是,會眾裡的弟兄設法幫助這個有殘障的弟兄參加聚會。

近年來,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從王國的好消息得益,社方派出好些臨時特別先驅,到一些未經委派的地區服務。1997年11月,兩個弟兄被派往馬哈迪特拉傳道,這個小鎮上只有一個傳道員。令人驚訝的是,次年10月,當地竟成立了一群擁有14個傳道員的會眾。這兩個弟兄不再是臨時特別先驅了,現在他們是長駐在鎮上的正式特別先驅。

1996年6月,兩個弟兄到一個名叫馬哈蘇阿貝的小鎮服務。這是個未開發的地區。三個月後,他們不能如期離開,因為當地的村民懇求他們留下來。六個月後,當地有一個孤立小組成立。三個月後,這個小組演變為一個擁有五個傳道員和兩個正規先驅的會眾。起初的兩個「臨時」特別先驅現在仍然在那裡照料會眾的事務。很多未經委派的地區都有類似的成果。

新一批海外傳道員抵達

馬達加斯加是個成果豐富的地區。當地的傳道員主持二萬多個聖經研究,相當於每個傳道員平均有超過兩個聖經研究。1993年,六個海外傳道員從德國的基列分校奉派到馬達加斯加協助傳道工作進行。他們在位於東岸的馬達加斯加第二大城市圖阿馬西納設立了海外傳道員之家。曾在塞舌爾群島服務的丹尼爾·克米塔和妻子埃萊娜被轉派往大紅島服務,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海外傳道員。除此之外,有五對來自加拿大法語區的正規先驅夫婦也自願到馬達加斯加服務。曾在巴拉圭服務多年的法國海外傳道員伊萬·泰西耶則前來協助分社的工作。曾以國際僕人的身份參與馬達加斯加分社建築工程的丹特·博內蒂和妻子克里斯蒂娜應邀回來,這次是做海外傳道員。這些生力軍作出很大的努力,提高當地傳道員的先驅精神。有些海外傳道員更學得一口流利的馬達加斯加語,有資格作馬達加斯加語會眾的環務監督。

周遊各地,鼓勵會眾

馬達加斯加的環務工作在1963年開始,當時只有一個環務監督,負責照料全國的三群會眾。現在則有17個周遊監督,分別探訪島上的253群會眾和小組。不過,監督要長途跋涉到偏遠地區探訪,仍然相當困難。在雨季,很多地方的泥路都無法通行,於是環務監督只好步行很長的路程。有些會眾他們要在泥濘處處的路上步行數天才能抵達,而且只是單程而已!(可參閱哥林多後書11:23-27。)有時一群會眾的弟兄會陪同環務監督到另一群會眾去,好替他拿行李。每逢要過河——通常是沒有橋的——為免弄濕攜帶的東西,他們會把所有東西放在塑料袋裡,用頭頂著過河。在雨季,河水可能暴漲到他們的腋窩。

當地的弟兄雖然貧窮,卻十分好客。他們會盡力殷勤款待周遊監督和他們的妻子。結果雙方都大得鼓勵。能夠跟一些竭盡全力取悅耶和華的弟兄姊妹一起,實在是一件樂事!(羅馬書1:11,12)監督能夠強化這些在耶和華眼中十分寶貴的親愛弟兄,無疑是一項殊榮!

受旋風襲擊

要在這裡生活,就得學會應付旋風。每年,印度洋的各海島都會有一整季的時間受旋風吹襲。分社會密切留意天氣報告,隨時作好準備協助受旋風影響的弟兄。1997年,有多個旋風吹襲馬達加斯加。惡名昭著的旋風格雷特爾曾經橫掃東南岸一帶。兩個大城鎮和很多村莊都飽受蹂躪。大約有一百個耶和華見證人住在災區。

分社立即派出一輛小型貨車和一輛四驅車到災區,車上載滿救援物品、工具和建築材料。救援隊有一個醫生隨行。如果他們要到的地方是機動車輛無法到達的,他們也使用小船。

救援隊花了兩天時間才到達目的地萬加因德拉努。他們抵達後立即展開救援工作。他們向災民提供食物和棲身之所。醫生為每個見證人家庭作身體檢查,並提供所需的醫藥。連不是見證人的家庭也受惠。大部分負責救援的弟兄離開後,有兩個弟兄留下來,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替弟兄重建家園。分社辦事處收到很多來信,感激分社所提供的援助。甚至一些不是見證人的居民也表示:「你們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

耶和華使工作不斷增長

海外傳道員在馬達加斯加跟那些在他們協助之下歸信的弟兄一起努力傳道,從事栽種和澆灌王國種子的工作。馬達加斯加的第一份傳道報告是由羅伯特·尼斯比特和伯特·麥勒基弟兄在1933年提交的。22年後,傳道工作再次展開。1956服務年度,傳道員的數目增至8個,在當時是個高峰。海外傳道員在1970年被逐出境時,國內有469個王國宣揚者。雖然海外傳道員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協助當地的弟兄,上帝卻「使它不斷成長」。——哥林多前書3:6

有些傳道員先前曾在馬達加斯加服務,後來有機會重返當地。他們見到充分的證據,表明那些以往跟他們研讀聖經的人正結出豐盛的果子來。例如,當伊雷妮·卡爾博諾姊妹跟拉馬尼特拉·埃萊娜研讀聖經時,埃萊娜只有15歲。她曾患小兒痲痺症,所以行動不便。埃萊娜儘管面對身體的殘障和家人的反對,卻仍然堅決要成為好消息的宣揚者。後來卡爾博諾夫婦返回加拿大,埃萊娜在靈性上繼續進步。1995年,伊雷妮重返馬達加斯加探訪,埃萊娜見到她時興奮地喊道:「除了我爸爸外,現在家裡所有的人都接受了真理!」

憑著耶和華的祝福,至小的族在1980年加增了千倍,王國宣揚者的數目達到1021名的高峰。(以賽亞書60:22)1993年,傳道員的數目超過5000人的高峰,1999年更創下1萬零300多個傳道員的新高峰。

未來的展望如何?

在馬達加斯加,宣揚王國的工作的確前景一片光明。1956年,有七個人出席首次在島上舉行的受難紀念聚會。與會者一年比一年多,到1999年,出席受難紀念聚會的人數創下了4萬6392人的高峰。同一個月,全島共有1萬零346個傳道員。事實上,平均每個傳道員都帶了三個感興趣人士出席這個重要的聚會!

傳道員受到愛上帝和愛鄰人的心所推動,很渴望跟別人分享聖經的真理。對他們來說,馬達加斯加這個大紅島繼續是個屬靈的樂園。這裡有盈千累萬謙卑的人渴望認識耶和華。他們無名無利,只是普通的老百姓。通常他們的膳食只是白飯、少許肉和蔬菜。很多市鎮和村莊沒有自來水和電力供應。村民不是時常都有麵包吃,黃油和乳酪就更不用說了。然而,我們親愛的弟兄姊妹仍然感謝耶和華賜給他們每天的飲食,對他們所過的簡樸生活安之若素。他們並不憂慮自己該「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相反,他們努力首先尋求上帝的王國和他的正義。(馬太福音6:31-33)他們很感激自己有幸能夠事奉宇宙的至高主宰耶和華。他們跟詩篇執筆者一起說:「耶和華作王!願地快樂!願眾海島歡喜!」——詩篇97:1

馬達加斯加有一句諺語說:「要像變色蜥蜴一樣——一隻眼看以往,一隻眼看將來。」回顧以往是明智之舉,因為你可以從以往的經歷學到教訓。但緬懷過去並沒有什麼好處。未來才能真正造益我們。最好的日子還在前頭。耶和華把一個光明的希望放在我們前頭:我們可以享有生命——永遠的生命。屆時我們可以生活在一個普世的樂園裡,所有人都真正相親相愛。馬達加斯加的耶和華見證人決心把目光集中在這個目標上。

[第224頁的整頁圖片]

[第230頁的圖片]

(1)拉貝哈西·諾埃爾,(2)羅伯特·尼斯比特,(3)伯特·麥勒基,(4)亞當·利西亞克,(5)愛德華· 馬洛,(6)納西斯·馬洛

[第233頁的圖片]

拉伊莫·庫奧卡寧和妻子維拉

[第235頁的圖片]

安德里亞穆瓦拉·費利克斯,當地首批土生的特別先驅之一

[第236頁的圖片]

所有工夫都要用人手去幹

[第237頁的圖片]

拉蘇阿瑪拉拉·路薏絲是經驗豐富的翻譯員

[第245頁的圖片]

安德里亞馬西·西奧多弟兄教導新海外傳道員學習馬達加斯加語

[第251頁的圖片]

分社建築物和分社委員會(左至右):伊萊哈,拉伊莫·庫奧卡寧和迪拉杰拉·伯格沃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