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敬虔生活,大有裨益

敬虔生活,大有裨益

人物生平

敬虔生活,大有裨益

威廉·艾辛諾里亞自述

半夜,我被爸爸熟悉的呻吟聲驚醒,見他抱著肚子,在地上翻滾。媽媽、姐姐和我圍在他身旁。疼痛看來消退後,爸爸坐起來,嘆息說:「這世上,只有耶和華見證人才有平安。」這話令我不解,倒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我從未聽說過耶和華見證人。我很想知道爸爸的話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發生在1953年,當時我六歲。我家在尼日利亞中西部一個名叫埃沃薩的農村。爸爸有三個妻子,十三個孩子。我排行第二,但在男孩子中是最大的。我們住在祖父那個以茅草覆頂、有四個房間的泥屋裡。同住的,還有祖母和三位叔伯的家庭。

少年時,我的生活很苦。爸爸身體不好,生活更為艱難。他多年受胃痛折磨,直至去世。為了醫治爸爸的痼疾,我們用盡了我們這個非洲農家所能負擔得起的花費。但無論是傳統療法還是草藥療法,這一切都無濟於事。有多少夜晚,我們圍在爸爸身邊哭泣,眼睜睜地看著他在地上痛苦翻滾,直至早晨雞啼。為了治病,爸媽常常四處尋醫問藥,把我們兄弟姐妹留給祖母照顧。

我家以種植和出售番薯、木薯和可樂果為生。我們也開採一點天然橡膠,以幫補微薄的收入。我們的主食是番薯,三餐都吃,但偶爾也有點變化,吃吃烤大蕉。

我們很重視崇拜祖先。家人把食物放在繫著貝殼的棍子前面,獻給祖先。爸爸也崇拜偶像,以免受到邪靈和女巫的傷害。

我五歲時,我家暫時遷到11公里外的一個耕作營。在那裡,爸爸染上了麥地那線蟲病,在他原有的腹疾之上又添一層痛苦。他白天無法工作,夜裡又飽受腹痛折磨。我則染上沙蚤病(潛蚤病),是斑疹傷寒的一種。因此,我們一家的生活全靠親戚接濟。為了不至於在貧困潦倒中死去,我們搬回埃沃薩村。我是家中的大兒子,爸爸不想我做個僅能糊口的農夫。他希望我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求改善生活和撫養弟妹。

接觸不同宗教

回村後,我開始上學,接觸到不同的教會。在20世紀50年代,殖民地的居民如果接受西方教育,就不可避免地要與宗主國的宗教打交道。由於我上的是天主教小學,這意味著我要做個天主教徒。

1966年,我19歲,到浸信會的朝聖中學念書。這學校在埃沃薩8公里遠的埃沃希米鎮。在這所學校,我的宗教教育改變了。我上的是基督新教學校,所以天主教神父不許我參與主日彌撒。

在這所浸信會學校裡,我首次讀到聖經。儘管我繼續去天主教堂,但每個星期日的教堂禮拜結束後,我都自行閱讀聖經。耶穌基督的教訓很吸引我,使我心裡產生了願望,要過有意義的敬虔生活。我讀聖經越多,就越厭惡宗教領袖的偽善,和許多教徒的不道德生活。我留意到那些自稱為基督徒的人,他們的言行跟耶穌和門徒的相去甚遠。

有幾件事特別令我吃驚。有一次,我到宗教小賣部買一本玫瑰經,發現小賣部的門柱上掛著一個物神護身符。另一次,浸信會學校的校長竟然想侵犯我。後來,我聽說他是個同性戀者,還淫辱過其他人。我細想這些事,不禁自問:「這些宗教信徒和領袖作惡多端,教會卻不加追究,上帝會嘉許這樣的宗教嗎?」

改變信仰

儘管我厭惡宗教的偽善,但仍然喜愛閱讀聖經,並決心繼續這樣做。此時,我想起爸爸在15年前所說的話:「這世上,只有耶和華見證人才有平安。」但我有點疑慮,因為學校裡的見證人青年受人嘲弄,有時還因為不參加早上禮拜而受罰。再者,他們某些教義看來也很奇怪。例如,我覺得很難相信只有14萬4000人會去天上。(啟示錄14:3)我很想上天堂,不禁自忖這個數目是否已在我出生前滿了。

耶和華見證人的行為和態度,明顯與眾不同。他們從不參與其他同學的不道德行為和暴力活動。我看出他們真的跟世俗分離,就像我在聖經裡讀到奉行正確宗教的人應該做的那樣。——約翰福音17:14-16;雅各書1:27

我決定進一步了解這個問題。1969年9月,我得到一本《導至永生的真理》。10月,我跟一個先驅(耶和華見證人的全時傳道員)學習聖經。第一次學習,我就深受啟發,於是在一個週六晚上開始閱讀《真理》書,第二天下午就把書讀完了。我立即把讀到的奇妙知識告訴同學。老師和同學都以為新的信仰使我瘋了,但我清楚知道不是這回事。——使徒行傳26:24

我傳講新信仰的消息,傳到了父母的耳中。他們命我馬上返家,好看看我究竟出了什麼事。由於當時所有見證人都去了伊萊沙參加區域大會,無人可以指點我。回家後,我受到媽媽和其他親戚一連串的詰問、責備。我極力為自己學得的聖經知識辯護。——彼得前書3:15

後來,叔叔見無法證明耶和華見證人是假導師,就轉而採用另一個方法。他懇求我說:「別忘了你去學校是為受教育的。要是你不理學業而去傳道,你就不可能畢業。所以,何不等到完成學業後才加入這個新宗教呢?」當時這話聽來也挺有道理,所以我就停了跟見證人學習聖經。

1970年12月,我一畢業,就徑直到王國聚會所去,從那時起就一直參加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1971年8月30日,我以水浸禮象徵獻身給上帝。這不僅使我的父母,也使全村的人都大為不安。他們說我令他們大失所望,因為我是埃沃薩一帶第一個領到政府獎學金的人,很多人對我期望很高,希望我能用自己所受的教育造福村民。

改信的結果

我的家人和村裡的父老派了一些代表來,勸我放棄信仰。他們軟硬兼施,勸咒並舉。他們說:「要是你不離開這個宗教,就沒有前途了。你會找不到工作,沒有能力蓋自己的房子,也無法成家立室。」

但他們的悲觀預測落空了。畢業十個月後,我找到一份教書工作。1972年10月,我跟蕙羅妮亞結為夫婦。後來,我受到政府培訓,擔任農業發展代理人。我買了第一輛汽車,並開始蓋自己的房子。1973年11月5日,我們的第一個女兒維多莉出生。以後的幾年,我們又生了莉迪婭、威爾弗雷德和瓊恩。1986年,最小的孩子邁卡出生了。他們都是我們的寶貝,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篇127:3

回顧以往,村民對我的詛咒都變成了祝福。這是我給大女兒起名叫維多莉(勝利之意)的原因。最近,村裡的人給我寫信說:「請你回來協助我們發展這條村,因為上帝顯然賜福 給你。」

以敬虔之道教養兒女

我和妻子知道,我們不可能既負起教養兒女的神聖責任,又同時追求物質財富。因此,我們學會以簡樸的生活為足。我們寧願這樣生活,不用面對其他生活所引起的問題。

在我們這兒,幾家人同住一個房子,共用浴室、廚房等設施是很普遍的。我替政府辦事,無論調到哪個城鎮工作,我們一家都能租到有獨立設施的住房。誠然,這些住房的租金比較昂貴,但孩子就可盡量避免受到不良影響。感謝耶和華,多年來,我們能夠在對屬靈健康有利的環境中,把孩子撫養成人。

我的妻子專責在家裡陪伴、照料孩子。我下班後,我們盡量整家人一起做事。無論什麼事,我們都共同去做,包括家庭聖經研讀、為會眾聚會做準備、出席聚會、參與傳道,以及參加社交活動。

我們盡力聽從申命記6:6,7的忠告,經文敦促父母把握任何機會教導兒女。這樣,孩子們總是在基督徒群體裡,而不去會眾以外尋找友伴。他們從我們的榜樣學會留意自己的交往,因為我和蕙羅妮亞從不花太多時間跟不同信仰的人來往。——箴言13:20;哥林多前書15:33

當然,孩子們受到的優良影響,不只限於我們的引導和教誨。熱心的基督徒常是我家的座上客,包括奉派探訪會眾的同工。這些成熟的基督徒與我們相處時,孩子們就有機會看見和學習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這使我們的教導更有說服力,孩子們也能把聖經真理深印在心裡。

敬虔生活的裨益

今天,我家有六個人都參與全時服務。我於1973年開始先驅工作。多年來,由於經濟緣故,我有時不得不暫停全時服務。我也有殊榮擔任王國職務訓練班的導師;這個訓練班是為培訓耶和華見證人的基督徒監督而設立的。現在,我有幸在醫院聯絡委員會服務,同時也是烏洪莫拉的城市監督。

見到大女兒維多莉和二女兒莉迪婭嫁給基督徒長老,令我很高興。如今,她們都跟夫婿在尼日利亞的伊吉杜馬分部服務。大兒子威爾弗雷德是個助理僕人,小兒子邁卡不時做輔助先驅。瓊恩則於1997年中學畢業後開始做正規先驅。

我認為生活上最有意義的事,就是幫助人敬拜耶和華。我也幫助了一些親戚事奉上帝。爸爸曾作過努力,但可惜由於多妻的緣故,他沒有繼續進步。我從小就很憐愛別人,看見人家受苦,就覺得自己的難題不要緊了。我想,別人見我是真心實意幫助他們,就比較樂意跟我交談。

在我所幫助的人當中,有一個臥床不起的年輕人。他曾是電力公司的員工,因為工作中一次嚴重的電擊事故而導致胸部以下癱瘓。他開始學習聖經,並逐漸接受所學的知識。1995年10月14日,他在我家附近的一條小溪受浸,那是他15年來第一次離開病榻。他說那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今天,他已是會眾的助理僕人。

耶和華的子民精誠團結、忠心事奉上帝。過去30年來,我跟他們並肩工作,從沒有遺憾。我在他們當中,見到真正的愛心。就算耶和華不把永生的希望賜給他的忠僕,我仍然樂意過敬虔的生活。(提摩太前書6:6;希伯來書11:6)這就是我的人生方向,使我和我家得享滿足和快樂。

[第25頁的圖片]

全家福,1990年

[第26頁的圖片]

我一家和兩個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