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拜占廷政教之爭

拜占廷政教之爭

拜占廷政教之爭

基督的門徒和遠離上帝的世人之間,應該界限分明。基督教的始創人耶穌告訴門徒,說:「要是你們屬於世界,世人自然會疼愛屬於自己的。但因為你們不屬於世界,而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你們出來,所以世人就恨你們。」(約翰福音15:19)耶穌向他當日的統治者彼拉多宣布:「我的王國不屬於這個世界。」——約翰福音18:36

基督徒必須避免讓世俗事務纏擾他們,才能履行作見證「直到地極」的使命。(使徒行傳1:8)早期的基督徒像耶穌一樣,並不參與政治。(約翰福音6:15)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忠心的基督徒沒有擔當任何政治性的職位。不過,情況不久就起了變化。

「屬於世界」

耶穌最後一位使徒去世以後,宗教領袖開始改變他們在政治上的立場,情願跟世界打成一片,並期盼能在世間建立「王國」。我們只消看看拜占廷帝國的宗教、政治怎樣糾纏不清,就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東西。拜占廷這個東羅馬帝國,當日建都拜占廷城,即現今的伊斯坦布爾。

拜占廷社會向來重視宗教,因此,以拜占廷城為宗教中心的拜占廷教會,在國內勢力甚大。教會歷史家帕納約蒂斯·克里斯圖說:「拜占廷人認為他們在世間的帝國,就是天主王國的代表。」然而,皇室向來都不大接納這個見解。因此,教會和政府的關係,往往水火不容。《牛津拜占廷詞典》(英語)說:「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廷城]眾主教,對朝廷各抱不同態度:有的對獨裁君王阿諛奉承,卑躬屈膝;……有的跟朝廷合作,從中圖利;……有的抗命犯上,誓不低頭。」

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是東方教會的元首,後來更成了左右朝政、舉足輕重的人物。由於皇帝是由牧首加冕的,牧首自然期望皇帝悉力捍衛正教會。牧首不但掌握教會巨量的財富,而且也管轄不計其數的僧侶,平民百姓只能惟命是從。因此,牧首可謂富甲一方,權傾朝野。

牧首常常跟君王公開作對,為了迫使皇帝就範,他甚至有權奉天主之名把皇帝逐出教會。此外,牧首也可以運用各種權術,罷免君王。

在首都以外的地區,政府施政鞭長莫及,於是主教在城中的勢力得以擴大。主教的權力跟地方施政官不相伯仲。其實,施政官也是主教甄選出來的。一切法律訴訟和民政事務,只要跟教會有關的,主教都一一參與。有時,即使事情跟教會無關,主教也橫加干涉。主教的權力得以鞏固,全賴轄下成千上萬、分布各地的教士和僧侶支持。

參與政治和買賣聖職

由此可見,教會插手政治事務,已經泥足深陷。此外,教士眾多,日常的宗教活動也涉及大量金錢。結果居高位的教士大都生活奢華。隨著教會的權力和財富與日俱增,使徒們甘於過清貧和聖潔生活的精神,就蕩然無存了。有些教士和主教用金錢購買宗教職位。教廷上上下下,買賣聖職的勾當比比皆是。教士跟富有的顯貴朋比為奸,紛紛爭奪宮廷裡的教職。

賄賂也是一種手段,能夠誘使居高位的宗教領袖聽命。皇后左伊(約公元978年-1050年)為了跟情人,就是後來繼位的邁克爾四世結婚,不惜謀殺親夫羅曼努斯三世。隨後,她急急召來牧首亞歷克修斯,向他宣布羅曼努斯的死訊,並請他辦理有關的喪禮。雖然當晚教會正在慶祝受難節,但是牧首覬覦豐厚的賞賜,還是勉為其難,順應皇后的要求。

對君王惟命是從

在拜占廷帝國的歷史裡,有些君王曾實際運用權力,親自選任君士坦丁堡的牧首。那時,沒有皇帝的認可,誰也不能當上牧首。不合皇帝心意的牧首,地位也不會長久。

皇帝安德羅尼卡二世(公元1260年-1332年)在位期間,曾九次更換牧首,目的總是為了找尋甘願惟命是從的人選。《拜占廷人》(英語)一書指出,有個牧首甚至簽署為憑,聲明:「矢誓效忠陛下,即使違背法紀亦在所不惜,決不令陛下不悅」。在拜占廷的歷史裡,有兩位皇帝曾把牧首一職授予王子,務求使教會臣服皇室。皇帝羅曼努斯一世的兒子泰奧菲拉克塔,年僅十六歲就被皇帝擢升為牧首。

皇帝既能迫使不合心意的牧首退位,也能召開會議罷免牧首。《拜占廷》(英語)一書指出:「隨著拜占廷歷史的發展,在揀選主教方面,政府高級官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有時連皇帝也[親自]出面干預。」

皇帝也主持教會會議。舉行會議時,牧首坐在皇帝身旁。皇帝主導辯論,制定信條,跟主教和被視為異端的人理論,也有權作出最後的裁決,把人送上苦刑柱。此外,皇帝也確立和執行教會的教規。皇帝不但把反對他的人,處以叛逆罪,還指控他們離經叛道,是天主的敵人。公元6世紀的一位牧首說:「教會的決策不會跟君王的旨意背道而馳。」在教廷任職的主教都是一些懂圓滑、識時務、能言善辯的人,一般都跟君王合作無間,甚少對君王的裁決提出異議。

例如,由於牧首伊納爵(約公元799年-878年)拒絕跟首相巴爾達什合作,巴爾達什進行報復,誣告伊納爵密謀造反,把他逮捕和放逐。接著,首相選派佛提烏取代伊納爵成為牧首。僅在六天之內,佛提烏就扶搖直上,由一個平信徒爬上了教會的頂層。佛提烏俱備作牧首的屬靈資格嗎?他被描述為一個「野心勃勃、傲慢自大的人,他的政治手腕,一時無兩」。

教義迎合政治

教會常常面對政治鬥爭和反對,因此總以維護正統教義,抵抗異端邪說為名,來掩飾這些鬥爭。君王一心關注的是政治利益,而非提倡什麼新的教義。一般而言,君王保留解釋經義的絕對權力,目的是要求教會惟命是從。

例如,皇帝希拉克略(公元575年-641年)竭力設法平息當日有關基督屬性的爭論。當時,拜占廷帝國已經苟延殘喘,瀕臨絕境,爭論若不終止,國家就會分裂瓦解。後來,希拉克略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提倡一個稱為基督一志說的新教義。 *為了確保南部地區的政府對帝國效忠,希拉克略任命法薩斯的賽勒斯做亞歷山大的新總主教,並由賽勒斯認可這個新教義。賽勒斯不單當上了總主教,還兼任埃及的長官,有權管轄當地的施政官員。賽勒斯稍施壓力,用點威嚇手段,就能迫使埃及教會大部分成員,接納皇帝制定的教義。

自招惡果

耶穌說他的門徒「不屬於世界」。這些歷史事件和發展,跟耶穌禱告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呢?——約翰福音17:14-16

拜占廷時代這些自詡為基督教領袖的人,因為參與政治,付上了沉重的代價。這個歷史片段告訴你什麼呢?拜占廷教會領袖能夠得到上帝和耶穌基督的悅納嗎?——雅各書4:4

真正的基督教絕不會認同這些野心勃勃的宗教領袖,以及他們的政治情人。宗教跟政治勾結,誤傳了耶穌所倡導的真理。讓我們從歷史吸取教訓,務要「不屬於世界」。

[腳注]

^ 21段 基督一志說認為「基督雖有神人兩性,但卻只有一種意志。」(見《英漢宗教字典》第187頁,道聲出版社出版)

[第10頁的附欄或圖片]

「彷彿神一樣惟我獨尊」

牧首米恰爾·色路拉里烏斯(約公元1000年-1059年)的敗行讓人看出,教會的元首怎樣干預朝政,怎樣貪得無厭地擴張勢力。色路拉里烏斯雖然貴為牧首,仍不饜足。人們說他飛揚跋扈、專橫武斷、妄自尊大,「行事為人彷彿神一樣惟我獨尊」。

公元1054年,色路拉里烏斯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在教會的地位,不惜跟羅馬天主教的教宗分家,然後迫使皇帝認可教會的分裂。他心願達成,沾沾自喜,隨後著手擁立邁克爾六世為王,並且協助邁克爾建立權勢。一年後,色路拉里烏斯又強迫邁克爾退位,轉而扶助伊薩克·康尼努斯(約公元1005年-1061年)登基。

牧首跟君王的衝突日益加劇。色路拉里烏斯恃著民眾的支持,就仗勢欺人,武力威嚇之餘,還實際施以暴力。一個近代歷史家評論色路拉里烏斯:「他說話粗鄙,公然誇口要推翻君王說:『你這個蠢材!我可以立你為王,也可以把你廢掉。』」可是,色路拉里烏斯卻被伊薩克·康尼努斯逮捕收監,然後放逐到現今稱為伊姆羅茲的島去。

這些例子說明君士坦丁堡的牧首如何權傾朝野,獨攬大權,甚至連皇帝也怕他們三分。回顧拜占廷的歷史,當日的君王常常要應付這些膽大包天的傢伙,又要對付這些圓通油滑,一心要背叛朝廷的政客。

[第9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拜占廷全盛時期版圖

拉韋納

羅馬

馬其頓

君士坦丁堡

黑海

尼西亞

以弗所

安提阿

耶路撒冷

亞歷山大

地中海

[鳴謝]

地圖: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10,11頁的圖片]

康尼努斯

羅曼努斯三世(左方)

邁克爾四世

皇后左伊

羅曼努斯一世(左方)

[鳴謝]

康尼努斯、羅曼努斯三世、邁克爾四世:Courtesy 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 皇后左伊:Hagia Sophia; 羅曼努斯一世:Photo courtesy Harlan J. Berk, Ltd.

[第12頁的圖片]

佛提烏

[第12頁的圖片]

希拉克略與兒子

[鳴謝]

希拉克略與兒子:Photo courtesy Harlan J. Berk, Ltd.; 8-12頁圖案:From the book L’Art Byzantin III Ravenne Et Pom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