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家庭幸福的要訣

訓練孩子負起自己的責任

訓練孩子負起自己的責任

喬治 *「每天晚上都會發生同樣的事。我4歲的兒子邁克爾會把玩具四處亂放,弄得家裡到處都是玩具。我要他在上床之前把玩具放好,他就會發脾氣,大吵大鬧。有時候,我也會生氣起來,大聲罵他,但之後我們倆的心情都會變得很差。我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地上床睡覺,所以我通常會投降,索性自己收拾殘局就算了。」

愛米莉:「有一次,我13歲的女兒珍妮不明白怎樣做老師給他們的一份作業,回家後她哭了一個鐘頭。我鼓勵她去請教老師,但她堅持說那個老師很嚴厲,她不敢跟老師說話。聽了以後我很氣憤,真想馬上去學校把那個老師痛罵一頓。我心裡想,她怎麼可以使我的寶貝女兒這麼難受!」

你也曾有類似的經歷嗎?許多做父母的都像喬治和愛米莉一樣,見到孩子遇上困難,愁眉苦臉,自己也會心疼。這時,他們自然的反應就是設法保護兒女,為兒女解困。可是,父母其實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幫助孩子培養一種重要的能力,那就是負起自己責任的能力。當然,一個4歲小童要負起的責任,跟一個13歲的少年會有很大分別。

在現實生活中,你總不能永遠在兒女身邊,為他們遮風擋雨。孩子早晚要離開父母,「負起自己的擔子」和責任。(加拉太書6:5;創世記2:24)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照顧自己,就必須持續不斷地訓練他們,使他們長大後成為一個不自私、關心別人和有責任感的人。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可是,我們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在教導兒女方面,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榜樣,那就是耶穌。耶穌雖然沒有兒女,但他對待門徒的方式值得父母們借鏡。耶穌揀選門徒並訓練他們,使門徒在他離開之後,仍然能夠繼續執行他的工作。(馬太福音28:19,20)耶穌所做到的,難道不就是每個父母的目標嗎?為人父母的都希望把兒女教養成一個能負起責任的人。以下我們會看看,耶穌在哪三方面是父母們的典範。

為孩子「立下模範」

耶穌在離世前不久,對門徒說:「我為你們立下模範,我向你們怎樣做,你們也該照樣做。」(約翰福音13:15)同樣,父母也必須通過言傳和身教,讓兒女清楚知道應該怎樣負起自己的責任。

不妨問問自己:我經常用積極的口吻談及自己要負起的責任嗎?我有沒有跟兒女說過,努力工作養家或幫助別人,使我得到很大的滿足感呢?抑或我常常抱怨自己怎麼不像某些人那樣,能過上輕鬆舒適的生活?

沒錯,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人人有時都會感到工作很辛苦,壓力很大。但是,不要忘記,你的榜樣最能幫助兒女看出,願意負起責任是非常重要和有價值的。

試一試:可以的話,不妨偶爾帶孩子到你工作的地方,讓孩子看看你是怎樣掙錢養家的。你也可以讓孩子跟你一起做義務工作,然後一起談談幫助別人的樂趣。(使徒行傳20:35

期望要合理

耶穌知道,門徒需要訓練一段時間,才能負起他要交託給他們的任務。有一次,他對門徒說:「我還有很多事要告訴你們,只是你們目前承擔不了。」(約翰福音16:12)耶穌沒有期望門徒一開始就能夠把工作做好。相反,他花了不少時間教導他們很多事,直至他認為門徒能夠勝任,才派他們出去。

同樣,兒女年紀還小,父母就期望他們負起成年人的責任,這也是不合理的。不過,隨著孩子不斷長大,父母要因應他們的能力去調整對他們的要求。例如,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他們應該照顧自己的個人衛生、收拾自己的房間、守時、善用金錢等等。孩子上學後,父母就要幫助孩子明白,完成作業是他們必須負起的重要責任。

父母除了要告訴孩子他們有什麼責任之外,還須要從旁協助孩子,使他們能夠做得到、做得好。上文提過的喬治,後來知道兒子邁克爾不願意把玩具放好,一個原因是他覺得這個工作太困難。喬治說:「於是,我沒有再只是呼喝他,叫他放好玩具,而是開始教他怎樣把玩具收拾妥當。」

他是怎樣教邁克爾的呢?喬治說:「首先,我定下一個時間,每天晚上一到那個時間,就要收拾玩具。然後,我跟邁克爾一起做這件工作,每次收拾房間的一個部分。我把這件工作變成遊戲,還跟他比賽,看誰做得更快。不久,收拾玩具就成了兒子每天臨睡前的習慣。我向邁克爾保證,他如果做得快,我就會在他睡覺前多講一個故事給他聽,但要是他慢吞吞,用了太多時間,故事時間就會縮短。」

試一試:分析一下你每個兒女的情況,想想他們應該可以分擔哪些家務。問問自己:有沒有一些家務,是孩子自己做得來的,但我卻繼續幫他們做呢?如果有,你可以先叫孩子跟你一起做那個家務,直到你肯定他們能夠自己應付為止。要清楚告訴孩子,你交給他們的工作,做得好會有什麼獎賞,做不好就會有什麼懲罰,事後就要說到做到,按照原來的話去獎賞或懲罰孩子。

提供明確的指示

正如其他優秀的導師一樣,耶穌知道邊做邊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舉個例,當耶穌看出是時候讓門徒出去傳道了,就「差他們兩個兩個,先到他要到的各城各地去」。(路加福音10:1)在派門徒出去之前,他預先給他們非常明確的指示,而不是讓他們自己想方法去完成任務。(路加福音10:2-12)門徒完成任務,回來向耶穌匯報工作成果時,耶穌就稱讚和鼓勵他們,藉此表明他對門徒的能力有信心,也很悅納他們。(路加福音10:17-24

假如你的孩子要面對一件困難的工作,你看見他們很擔心很害怕,這時你會有什麼反應呢?是不是馬上保護他們,不讓他們面對這件難事,以免他們經歷失敗和挫折?你的本能反應也許會促使你「出手相救」,把責任挪到自己身上來。

但請想想,如果你每次見到孩子遇上困難,都立刻「出手相救」,這會向孩子傳達一個什麼信息呢?你這樣做,能讓孩子看出你對他們有信心,相信他們可以成功完成任務嗎?抑或是在告訴他們,你仍然把他們看成是柔弱的嬰孩,做任何事都得倚靠你的幫助呢?

讓我們看看,上文提到的愛米莉最後怎樣幫助女兒珍妮應付難題。愛米莉決定不插手這件事,而是讓珍妮自己跟老師溝通。不過,她先跟珍妮一起把要向老師提出的問題寫下來,並商量應該在什麼時候去找老師。此外,她們還預先練習跟老師的對話。愛米莉說:「做了這些事之後,珍妮鼓起勇氣向老師開口,老師也稱讚她那麼主動呢。之後,珍妮十分開心,我也為她感到自豪。」

試一試:把你孩子最近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寫下來。然後,在難題旁邊寫下一個方法,是既能幫助他,又用不著你「出手相救」的。要跟孩子練習一下他要親自做的事,也要告訴孩子你相信他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你總是做孩子的擋風牆,使他們不用面對難題,他們也許就難以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來也會應付不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因此,要好好訓練孩子,幫他們學會負起責任。這樣,你就是把一份非常寶貴的禮物送給他們了。

^ 3段 本文中的人名不是真名。

問問自己……

  • 我對孩子的期望合理嗎?

  • 我有沒有通過言傳和身教,讓孩子明白他們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 我上一次鼓勵和稱讚孩子,是多久之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