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萊夫·埃里克松——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

萊夫·埃里克松——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

萊夫·埃里克松——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

《儆醒!》丹麥撰稿員來稿

究竟是誰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呢?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準。再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取決於你怎樣界定「發現」和「美洲新大陸」這兩個語詞。畢竟,早在歐洲人知道新大陸存在之前幾百年,已經有人居住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了。1493年初,哥倫布回到歐洲,縷述他在新大陸的所見所聞。可是,他登岸的地點其實是西印度群島。無論如何,哥倫布卻不是第一個踏足這片令人神往的新大陸的歐洲人。在他之前500年,一隊金髮的北歐人看來已到過北美洲了。

一千年前,北大西洋跟今天的沒有兩樣,依然是寒風凜凜,難以預測。航海家也許認為自己能掌握海面上變幻無定的風向和暗流;可是,濃霧和風暴往往使他們迷失方向,有時達數星期之久。根據古代北歐傳說,某年夏天,一個出色的年輕航海探險家正有這樣的遭遇,他名叫比亞德尼。不錯,比亞德尼迷失了方向,卻可能發現了新大陸。

在維京人的時代,北歐人為了拓展版圖,不惜遠涉重洋,南下歐洲。他們的船比較狹長,經得起風浪,在挪威沿岸、北非水域以至歐洲大小河道都隨處可見。

據《格陵蘭傳說》描述,比亞德尼曾遠航到挪威去。公元986年,冬天將至,比亞德尼帶著滿船的貨物,回冰島去。回家以後,他才知道父親已隨埃里克的船隊離開冰島,到埃里克在冰島以西發現的新地方定居下來。埃里克把那個地方叫做格陵蘭(意思是青草地),令人聽來很吸引。因此,年輕的比亞德尼決心要到格陵蘭走一躺。他啟程不久,海面的風向驟變,四周濃霧籠罩。《格陵蘭傳說》說:「接著好幾天,比亞德尼等人茫然不知自己身在何方。」

後來,他們終於看見了陸地,可是這個地方卻一點不像格陵蘭。這裡草木繁茂,地勢起伏,森林處處。他們繼續沿著左面海岸北上。他們看到的第二片陸地更不像格陵蘭。幾天之後,地貌開始改變,沿岸可以看到高山和河川。然後,比亞德尼轉向東行,直往大海,終於找到了格陵蘭和埃里克所建立的北歐殖民地。

萊夫·埃里克松啟航遠征

也許這就是歐洲人第一次看到後人所知的美洲新大陸,只是他們沒有登岸罷了。然而,比亞德尼的發現,卻引起了住在格陵蘭的北歐人極大興趣。格陵蘭天氣寒冷,草木稀少,建屋造船的木材都得靠飄流木,或成本高昂的進口木材。可是,在西面對岸不遠處,看來就有茂密的樹林,有用之不盡的木材。

年輕的萊夫·埃里克松是埃里克的兒子,他對這片新陸地很嚮往。據說,萊夫「高大健壯,儀表出眾,頭腦聰明」。大約在公元1000年,萊夫買下比亞德尼的船,帶著35個水手,啟程去找比亞德尼看到的樂土。

三片新陸地

如果北歐傳說屬實,那麼,萊夫最先發現的,是一片不毛之地,那裡的高地全被冰川所覆蓋。由於那地像一塊大石板,萊夫乾脆叫它做「平石之地」。這大概就是歐洲人首次踏足北美洲的經過了。今天,歷史家認為「平石之地」就是位於加拿大東北部的巴芬島。

這群北歐探險家往南走,繼續他們的旅程。他們看見了第二片土地,那裡既平坦,草木繁茂,還有白色的沙灘。萊夫叫它做「森林之地」,即今天的拉布拉多半島。不久,他們發現了第三片陸地,看來比先前兩個地方更像樂土。

據北歐傳說記載:「他們在吹著東北風的大海上航行了兩天,終於看見了陸地。」這片土地簡直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樂土,他們決定在這裡蓋房子及過冬。這裡的冬天「從不下雪,草木也不大枯黃」。後來,他們有人還在那裡找到葡萄樹,因此萊夫·埃里克松把這個地方稱為「文蘭」(Vinland),很可能是「美酒之地」(Wineland)的意思。在接著的春天,萊夫一行人帶著文蘭的豐饒物產,回到格陵蘭去。

這個綠草如茵、盛產葡萄的文蘭美地究竟在哪裡,可真讓今天的學者傷透了腦筋。它的位置仍然是個謎。有些研究者認為,紐芬蘭的地勢跟傳說中的文蘭頗相似。此外,考古發掘也證實,北歐人確曾到過紐芬蘭。可是,有些科學家卻認為,文蘭應該在更南面的地方;紐芬蘭的古代遺跡,大概只是北歐人用作南下文蘭的一個據點罷了。 *

有根有據嗎?

今天,沒有人確知北歐傳說中的這些地方究竟在哪裡。傳說中的描述既簡單又神秘,令歷史家大惑不解。然而,證明北歐人在哥倫布之前踏足美洲大陸的最有力證據,是於20世紀60和70年代期間,在紐芬蘭的朗索梅多斯村附近發現的遺跡。遺跡包括一些公認是北歐人的房屋,其中的鐵熔爐和其他文物相信是萊夫·埃里克松時代的遺物。此外,一個丹麥探險家最近在紐芬蘭南部進行發掘時,發現了一塊製作精巧的壓艙石,估計是維京船的遺物。

事實上,北歐人遠航西方發現新大陸的故事,並不是什麼秘密。萊夫·埃里克松曾到挪威,向挪威國王講述他的所見所聞。來自不來梅的德國歷史家兼教區學校校長艾當,更於公元1070年到丹麥去,想探知有關北面新大陸的情況。據說,丹麥國王斯韋恩告訴他文蘭怎樣是個盛產佳釀的美地。文蘭美地的傳說,就這樣走進了艾當的編年史中去。因此,北歐人發現西方樂土的故事,歐洲的有識之士都略有聽聞。此外,公元12和14世紀的古代冰島編年史,也提到北歐人後來重返格陵蘭以西的森林之地和文蘭美地去。

哥倫布很可能也聽過北歐人在500年前發現文蘭美地的記載。據一本論及文蘭的書說,種種跡象顯示,哥倫布在1492/93年展開他那次聞名後世的海上旅程之前,就曾到冰島研究有關記錄。

北歐人哪裡去了?

歷史沒有記載北歐人曾長期定居美洲大陸。也許他們曾經嘗試這樣做,但後來卻礙於不利的環境而被迫放棄。此外,當地的美洲土著也勇悍非常,北歐人不是他們的敵手。在格陵蘭,埃里克和萊夫·埃里克松父子後人的生活也並不好過。當地氣候越來越惡劣,物資也嚴重短缺。看來過了四五百年以後,北歐人已差不多完全撤離了格陵蘭。史載中最後一次提到北歐人在格陵蘭的,是1408年在教堂裡舉行的一宗婚禮。一百多年後,當一艘德國商船來到格陵蘭時,那裡已經渺無人煙。在島上,他們只發現了一副男人骸骨,身旁留下一把刀子。從此以後,北歐人在格陵蘭也就銷聲匿跡了。後來到了18世紀,挪威人和丹麥人才再次到格陵蘭建立殖民地,長期定居。

事實是,勇敢無畏的北歐人是從格陵蘭出發,尋找他們的新世界去的。試想像當時的情景:無畏的航海家駕著橫帆的船,在未經探索、一望無際的大海上航行。突然之間,在地平線的遠處,出現了一道陌生的海岸線,船員只是出神的凝視,卻一點沒有想到,500年後,哥倫布會被譽為發現這個新大陸的第一人。

[腳注]

^ 15段 參閱《儆醒!》1999年7月8日刊「尋覓傳說中的文蘭美地」一文。

[第20頁的附欄或圖片]

維京人的航海本領

北歐的維京人沒有指南針,怎能有這麼了得的航海本領呢?首先,如果不是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他們就會沿著岸線來走;如要橫渡海峽,他們就盡量找一個看得見兩岸的起點出發。此外,他們也懂得利用日影星光的移動來導航。例如,他們測定緯度的方法十分簡單:就是一個以星期為單元的年表,和一支用來測量正午太陽距離地平線高度的量具。由於沒有測定經度的工具,他們要在大海中航行,就得先選定緯度,然後往東往西航行。

舉個例,如果他們從格陵蘭出發,要到文蘭某個海岸,他們就先從格陵蘭南下,到達他們預定的緯度,然後直往西走,就能到達目的地了。除此之外,維京人也懂得利用觀鳥去導航。從觀察鳥類的飛行,他們就能推斷哪裡有陸地,以及是怎麼樣的土地。他們有時還帶渡鴉出海;渡鴉一放出去,就振翅高飛,飛到最接近的陸地去。這樣,維京人就能知道最近的陸地在哪裡了。

另一個導航方法是水深探測法。維京人的水手把吊著鉛球的錨鏈放進海裡。這可說是一舉兩得:第一,他可以知道海有多深。鉛球一碰到海床,水手就起錨,用手臂作為量度水深的單元。時至今日,海員仍舊以1.8米(稱為英尋)來測量水深。英尋是個取自古代北歐人的語詞,意思是「張開的手臂」。可是,鉛球的錨鏈還有另一個作用。原來,鉛球的底部是中空的,並且塗上了油脂。這樣,海床的泥沙就自然黏在鉛球底。水手把泥沙樣本跟記錄了海床特徵的航海圖作一對照,船的位置就一目了然。因此,儘管維京人的導航工具十分簡單,他們卻是十分出色的航海家。

[鳴謝]

Photo: Stofnun Arna Magnússonar, Iceland

[第18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新斯科舍省

比亞德尼約在公元986年從冰島啟程的航線

紐芬蘭

拉布拉多

巴芬島

格陵蘭

萊夫·埃里克松約在公元1000年從格陵蘭啟程的航線

格陵蘭

巴芬島

拉布拉多

紐芬蘭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18頁的圖片]

左圖:重建的格陵蘭房子,原本是埃里克建造的

[第18頁的圖片]

維京船的複製品,重演萊夫·埃里克松的海上歷程

[鳴謝]

Viking ships on pages 2 and 18: Photos: Narsaq Foto, Greenland

[第21頁的圖片]

萊夫·埃里克松雕像,冰島

[第21頁的圖片]

朗索梅多斯,紐芬蘭

[鳴謝]

Parks Canada

[第20頁的圖片鳴謝]

Artifacts on display at the Museum of National Antiquities, Stockholm, Swe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