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哥林多——「兩個港口的主人」

哥林多——「兩個港口的主人」

哥林多——「兩個港口的主人」

翻開希臘地圖,你會看見這個國家主要是由南北兩個半島組成,一塊稱為科林斯地峽的狹窄陸地,把北面的半島和南面的伯羅奔尼撒半島連接起來。這個地峽最窄之處大約只有6公里寬。

除了連接兩個半島,科林斯地峽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這個地峽又叫「海上的橋梁」,地峽東岸的薩羅尼克灣通向愛琴海和地中海東部,西岸的科林斯海灣則瀕臨愛奧尼亞海、亞得里亞海和地中海西部。哥林多(科林斯)正好位於這個恍如十字路口的科林斯地峽,並成了保羅海外傳道旅程的重要一站。在古代世界,哥林多以繁榮富庶享負盛名,也以奢華淫逸臭名遠播。

佔盡地利之城

哥林多靠近科林斯地峽的西岸,卻控制了地峽東西兩個港口,也就是東邊的堅革里港和西面的萊凱阿姆港。因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博稱哥林多為「兩個港口的主人」。由於擁有地理上的優勢,哥林多成了一個國際貿易樞紐,控制了南北的陸路貿易和東西的海路貿易。

在古代,從東方(小亞細亞、敘利亞、腓尼基和埃及)和西方(意大利和西班牙)來的貨船會在地峽的其中一個港口卸下貨物。人們利用一條稱為「迪奧科斯」的通道,把貨物運到幾公里外的地峽另一端的港口,然後裝上另一艘貨船。之後,貨船繼續向目的地進發。如果貨船不大,就會連船帶貨被拖到另一端的港口去。(請看 27頁附欄

這樣幾經周折,把貨物從陸路運到地峽的另一邊,海員們怎麼不嫌麻煩?因為要不是這樣,貨船就得沿著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面的岬角航行320公里,那一帶常刮大風,水面波濤洶湧,危機四伏。海員對於其中一個岬角的馬萊阿角,更是談虎色變。當時有句話說:「船兒駛過馬萊阿,不要奢望能回家。」

沉沒的港口——堅革里

堅革里港位於哥林多以東11公里,從東方來的船舶都以這裡為終點站。公元4世紀末,一場大地震引發陸沉,結果這個港口城市至今仍有一半被海水淹沒。斯特拉博筆下的堅革里是個繁忙而富庶的口岸,而羅馬哲學家阿普列烏斯就說堅革里港「是萬國船舶紛紛停靠的大港口」。

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堅革里港有兩個碼頭從岸邊伸延到海中,看起來就像一個巨型馬蹄鐵。「馬蹄鐵」的入口闊150至200米,裡面可以停泊長達40米的船。人們在港口的西南面發掘出一個神廟的遺址,相信是女神伊希斯的神殿。港口的另一端有幾個相連的建築物,很可能是供奉阿佛洛狄忒的神殿。在古代,這兩個女神都被視為海員的守護神。

堅革里的航運業很興旺,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使徒保羅逗留在哥林多期間以製造帳幕為業。(使徒行傳18:1-3)《追尋聖保羅的腳蹤》(英語)說:「在哥林多,以製造帳幕為業的人也懂得製造船帆。每到秋冬之交,他們的工作都會多得應接不暇。冬季期間,航道封閉了,兩個港口都停滿了過冬的船舶。很多船隻都趁著這個時候進行修理和補充物資。這時候,在萊凱阿姆和堅革里,人只要懂得縫製帆布,就幾乎一定可以在售賣船舶用具的商人那裡找到工作。」

保羅在哥林多待了超過一年半。約在公元52年,他從堅革里坐船到以弗所。(使徒行傳18:18,19)在接著的四年裡,一群基督徒會眾在堅革里成立起來。聖經記載,保羅曾請求羅馬的信徒協助一個「來自堅革里會眾」的基督徒女子菲比。(羅馬書16:1,2

今天,常常有人在堅革里海邊清澈的碧波中暢泳,在這個已沉沒的古老港口弄潮。他們很少想到,許久以前這裡曾是個繁忙的口岸,是基督徒和從商的人都十分活躍的地方。位於科林斯地峽西邊的萊凱阿姆港,情況也大同小異。

通往西方的門戶——萊凱阿姆

從哥林多的市集廣場出發,沿著一條2公里長,稱為萊凱阿姆大道的鋪石路走,就可以到達西面的萊凱阿姆港。建造這個港口時,工程師將一部分的海岸線挖深,然後把石塊堆在海灘上,築成堤岸,使停泊在那裡的船隻能抵禦從海灣吹來的狂風侵襲。萊凱阿姆一度是地中海沿岸的一個大港,考古學家曾在那裡發掘出一座燈塔的遺址和一個手持火炬的海神波塞冬雕像。

萊凱阿姆大道築有雙層防護牆,沿路有人行道、政府建築物、廟宇、商店和柱廊。以往保羅在這條大道上,肯定能遇見各種各樣的人,或是奴隸,或是商販,或是忙著買東西的人,或是游手好閒高談闊論之輩。總而言之,那是個傳道的好地方。

萊凱阿姆不只是個商港,也是一個重要的海軍基地。據說,古代威力強大的三層划槳戰船,就是由哥林多造船家阿美諾克利於公元前700年左右,在萊凱阿姆的船塢設計和製造的。公元前480年,雅典軍隊在薩拉米斯迎戰波斯海軍時善用這種戰船,結果取得一場關鍵的勝利。

然而,到了今天,這個古代的繁忙海港只剩下「一個個焦黑的、蘆葦叢生的潟湖」,完全看不出曾經是地中海沿岸的一個大港口。

為基督徒帶來考驗

這兩個商港大大影響了哥林多居民的生活,其中一點就是促進貿易,帶來財富。進港的貨物要繳付高昂的港口稅,貨物和船隻要拖到另一個港口也得繳付運費和稅款。單是徵收這些款項已經使哥林多城發了不少財。接近公元前7世紀末,政府從商品貿易和港口服務收到的稅款獲得不少財富,於是宣布居民不須再向政府交稅。

許多商人在哥林多停留期間都大灑金錢,縱情尋歡作樂,成了哥林多的另一收入來源。海員也一批一批地來到哥林多逗留消費。據斯特拉博說,這些海員花起錢來相當闊綽。城內的居民向這些人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例如維修船隻。

在保羅的日子,據稱哥林多有大約40萬居民,數目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和敘利亞的安提阿。在哥林多聚居的有希臘人、羅馬人、敘利亞人、埃及人和猶太人。從兩個港口抵達的人絡繹不絕,有的是旅客,有的前來觀看體育競賽,還有藝術家、哲學家、商人等等。他們會把禮物帶到神廟和獻祭給神明。可想而知,當時的哥林多是個多麼生氣勃勃的繁華大都會。然而,繁榮是要付出代價的。

《追尋聖保羅的腳蹤》說:「各國船舶都在哥林多的兩個港口靠岸。位於兩個這樣的口岸之間,哥林多不免沾染到各國人民的惡習。」哥林多成了東西方種種腐敗行為的集中地,是古希臘最墮落淫奢的城市。那時候,當人們說某人「像哥林多人那樣生活」或「活像個哥林多人」,就等於說那人生活放蕩淫穢。

哥林多彌漫著物質至上的精神和不道德的風氣,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基督徒的屬靈健康大受威脅。他們須要接受提醒,才能繼續以上帝悅納的方式行事為人。因此,保羅寫了兩封適時的信給哥林多的信徒。在信中保羅強力譴責貪心、敲詐和各種道德上的不潔行為。今天,我們閱讀這兩封受聖靈啟示的書信時,仍能感受到哥林多基督徒所面對的腐化影響。(哥林多前書5:9,10;6:9-11,18;哥林多後書7:1

然而,作為一個國際化城市也有它的好處。哥林多經常接觸到外來的思想,所以跟保羅去過的其他城市相比,哥林多人的思想比較開明。一個聖經評注家說:「在古代,哥林多是個東西匯合的口岸城市,當地居民有機會接觸到世上各種各樣的思想、哲學和宗教。」因此,不同的信仰都能在哥林多找到立足之地,這對保羅的傳道工作無疑十分有利。

堅革里和萊凱阿姆這兩個港口,不僅為哥林多帶來財富和名氣,也為當地的基督徒帶來不少考驗。現今社會跟哥林多很相似。物質主義和不道德的風氣十分盛行,大大威脅人跟上帝的關係。因此,保羅在聖靈啟示下對哥林多基督徒所提出的勸告,我們也該謹記在心。

[第27頁的附欄或圖片]

 旱地行舟

公元前7世紀末,哥林多的統治者佩里安德計劃開鑿一條穿過地峽的運河,但不成功,後來他想出一個巧妙的水陸聯運方法。 *他建造了一條叫做「迪奧科斯」的通道,「迪奧科斯」在希臘語的意思是「運輸道」。這是一條用石板鋪成的路,石板上有一道道很深的槽,槽裡放了塗抹了油脂的圓木。船上的貨物在其中一個港口卸下後,會先給放在手拉車上,然後由奴隸沿著「迪奧科斯」拉到另一端港口。有時候,如果貨船不大,就會連船帶貨被拖到另一端的港口去。

[腳注]

^ 29段 關於開鑿現代哥林多運河的歷史,請看《警醒!》1986年8月8日刊27-29頁《哥林多運河和它的故事》。

[第2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希臘

科林斯海灣

萊凱阿姆港

古哥林多城

堅革里

科林斯地峽

薩羅尼克灣

伯羅奔尼撒半島

愛奧尼亞海

馬萊阿角

愛琴海

[第25頁的圖片]

今天在科林斯運河行駛的貨船

[第26頁的圖片]

萊凱阿姆港

[第26頁的圖片]

堅革里港

[第25頁的圖片鳴謝]

Todd Bolen/Bible Plac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