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你知不知道?

你知不知道?

你知不知道?

古代的封泥能夠證明聖經人物的真實性嗎?

◼ 在古代,人們會把公文捲起來,用繩子綁緊,於繩結處封上一團濕潤的黏土,然後在上面蓋印章。封泥上的印戳一般用來代替簽署和證明文件的真實性。

有時人們會把印章刻在戒指上,這樣的戒指在古時是貴重的物品。(創世記38:18;以斯帖記8:8;耶利米書32:44)印章上通常會刻著物主的名字、職銜和他父親的名字。

研究人員找到幾百塊古代的封泥,有些封泥上印著聖經人物的名字。例如,考古學家發現了兩塊封泥,他們相信封泥上的印戳分別屬於兩個猶大王。其中一塊封泥上印著「屬於耶霍坦(約坦)[之子]猶大王亞哈斯」,另一塊封泥上就印著「屬於亞哈斯[之子]猶大王希西家」。(列王紀下16:1,20)亞哈斯和希西家都是公元前8世紀的猶大國君王。

學者研究過另外一些封泥,封泥上的印戳被認為屬於某些聖經人物,而這些封泥的數目也不少。那些人物包括耶利米書提到的巴錄(耶利米的書記)、基瑪利雅(沙番的兒子)、耶拉篾(王孫)、猶甲(示利米雅的兒子)和西萊雅(巴錄的兄弟)。(耶利米書32:12;36:4,10,26;38:1;51:59

聖經怎樣描述一天當中的不同時間?

◼ 《希伯來語經卷》用「早上」「中午」和「傍晚」等字眼來描述時間。(創世記24:11;申命記28:29;列王紀上18:26)希伯來人把一夜分為三更,每更約莫四個小時,後來他們採用了希臘人和羅馬人的計時方法,把一夜分成四更。耶穌曾說:「你們要時刻守望,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在什麼時候來到,或是黃昏,或是半夜,或是雞叫,或是清晨。」(馬可福音13:35)耶穌在此用的顯然是後一種方法。第一更「黃昏」,是從日落到晚上9點;第二更「半夜」,是從晚上9點到子夜;第三更「雞叫」,是從半夜到大概凌晨3點;最後一更是「清晨」,在日出時結束。耶穌於加利利海的海面上行走時,就是在「天快亮的時候」,即第四更。(馬太福音14:23-26

《希臘語經卷》所說的「小時」,指的是白晝期間,從日出到日落的那段時間的十二分之一。(約翰福音11:9)在以色列地,白晝的長短會受季節影響,因此聖經在描述時間的時候,一般只會提及大概的時間,例如說「約在中午十二點[希臘文作『第六時辰』]」。(使徒行傳10:9,呂振中譯本)

[第15頁的圖片]

前面的封泥印著希西家和亞哈斯的名字,後面一塊印著的可能是巴錄的名字

[鳴謝]

後面的封泥:承蒙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准許使用

前面的封泥:www.BibleLandPictures.com/Alamy

[第15頁的圖片]

羅馬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的日晷

[鳴謝]

© Gerard Degeorge/ The Bridgeman Art Library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