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千萬不要忘記逐戶向人傳道」

「千萬不要忘記逐戶向人傳道」

「千萬不要忘記逐戶向人傳道」

雅各布·諾伊費爾德自述

「無論發生什麼事,千萬不要忘記逐戶向人傳道。」我一邊想著這句話,一邊朝3英里以外的村落走去,希望向那裡的人傳道。可是,當我到達時,卻沒有勇氣走向第一棟房子。內心掙扎了一會兒後,我去了樹林,在那裡懇切地向上帝禱告,求他賜我勇氣。之後,我心裡感到踏實一點,就回到第一棟房子,開始向人傳道。

為什麼我會來到巴拉圭沙漠裡的村莊,獨個兒向人傳道呢?就讓我從頭講起吧。我是德國人,1923年11月,在烏克蘭一個叫克龍斯塔爾的村莊出生。當時,克龍斯塔爾是德國門諾派教徒的聚居地。18世紀末,很多門諾派教徒從德國移居烏克蘭,當局給予他們不少權利,包括享有宗教自由(但不可勸人改信別的宗教)、自治,以及不必服兵役等。

後來,烏克蘭的共產黨當權,門諾派教徒所享的權利通通被取消。20世紀20年代末,門諾派教徒經營的大農場開始要受國家監管,如果人不肯就範,就得不著食物;如果反抗政府,就受到殘忍的對待。20世紀30年代,很多男子都被國安會(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帶走。這通常在晚上發生。結果,在很多村莊裡,男子的數目變得寥寥可數。1938年,也就是我14歲那年,我爸爸被帶走了,從此音訊渺然。兩年後,我哥哥也被帶走了。

1941年,希特勒的軍隊佔據了烏克蘭,我們終於可以擺脫共產黨,不再受他們統治了。但是,我們村裡的八個猶太人家庭卻突然不見了。以上種種經歷使我心中充滿疑問,這些事到底為什麼會發生呢?

因誠實而性命得保

1943年,德軍撤離烏克蘭,並帶走了許多德國家庭去支持戰爭,當中包括我家剩下的人。當時,我也被徵召入伍,並被派去羅馬尼亞,加入當地的黨衛軍(希特勒的精銳部隊)。在羅馬尼亞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看來微不足道的事,給我的人生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我單位裡的軍官想試驗一下我為人是不是誠實可靠。他叫我把他的制服拿去乾洗。在其中一個口袋裡,我發現了一些錢,我想是他之前放進去的。當我把錢還給他時,他卻說他沒有把任何東西留在口袋裡,但我堅持說我的確是在他的口袋裡發現那些錢的。不久之後,我就當了他的助手,負責處理文件、分配衛軍的崗位和管理我們單位的財務。

一天晚上,蘇聯軍隊把我們整個單位的人都捉去了,但我因奉軍官之命留在工作地點工作而沒有被捕。據我所知,我是惟一沒有被捉的人。這全因為我為人誠實,獲派執行特別任務的緣故。否則,我也不能倖免於難。

1944年,我突然獲准休假,不用服役,直到另行通知為止。於是,我回家探望媽媽,當時她住在德國馬格德堡附近的城鎮。在等待通知期間,我在一個泥水匠那裡當學徒,後來我所學的得以大派用場。1945年4月,美軍佔據了我們的鎮。一個月後,戰爭正式結束。我們還活著,前景看來一片光明。

6月某天,我們聽到公告傳報員在街上宣布:「美軍昨晚離開了,蘇聯軍隊會在今天早上11點到達。」意識到自己再次被共產黨控制,我們的心都沉了下去。我和堂弟馬上計劃逃走。到了仲夏,我們已進入美國管轄的範圍。同年11月,雖然面對重重困難和危險,我們還是回到蘇聯管治的區域,偷偷帶家人跨過邊境。

「仔細地聽,然後比較」

我們在當時稱為西德的地方安頓下來。過了不久,我開始對聖經產生興趣,每逢星期日都去樹林閱讀聖經。不過,我覺得聖經的內容很陌生,說的都是很久以前的事。除了讀聖經,我也參加了以問答形式進行的宗教課程,準備受洗成為門諾派教徒。我在教義問答冊子裡讀到一些話,感到十分詫異。冊子裡寫道:「父是神、子是神、聖靈是神」,接著問:「那麼有三位神嗎?」問題下面印著的答案竟然是:「不,這三位是一位神。」我問牧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答道:「年輕人,這些問題你不必深究。有些人想得太多,就瘋了。」聽到他這麼回答,我決定不受洗。

幾天後,我聽見一個陌生人跟我表姐講話。受到好奇心的驅使,我加入了他們的談話,還問了一些問題。後來,我才知道這個陌生人叫埃里克·戈拉特希克,曾被關進韋沃爾斯布格集中營。埃里克問我想不想明白聖經,我說:「想。」他向我保證,他所教的我全都可以從自己的聖經裡找到根據。

埃里克來探我幾次之後,就帶我去參加耶和華見證人的大會,我想那是大戰後首先舉行的幾個大會的其中一個。大會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記下講者提到和讀出的每一節經文。不久之後,我意識到學習聖經就必須負起一些責任,決定不再學習聖經。另外,我也很難明白為何世上只可能有一個正確的宗教。當埃里克看到我堅決要回到以前的教會時,就勸我說:「仔細地聽,然後比較。」

我見了以前教會的牧師兩次,就明白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也根本不認識真理。我寫信給幾個牧師,問他們一些聖經問題。其中一個答道:「你不該研究聖經,因為你不是重生基督徒。」

那時候,我正在追求一個年輕的女子。她向我施壓,要我做一個很難做的決定。她是門諾派的重生基督徒。她的家人憎恨耶和華見證人,她在他們的壓力之下,對我說如果我不跟見證人斷絕來往,就不會再和我見面。當時,我已認識若干真理,很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我決定跟她分手,不再見面。

沒多久,埃里克再來探我。他說接著的星期會舉行浸禮,問我想不想受浸。我已明白耶和華見證人所教的是真理,也想事奉耶和華上帝。所以,我就在埃里克所說的那星期,1948年5月某天,在一個浴缸裡受了浸。

受浸後不久,我的家人決定移民去南美洲的巴拉圭,我媽媽央求我去。我不想去,因為我需要進一步學習聖經,得到訓練。有一次,我參觀耶和華見證人在威斯巴登的分部辦事處,結識了奧古斯特·彼得斯弟兄。他提醒我,我有責任照顧家人。他也忠告我:「無論發生什麼事,千萬不要忘記逐戶向人傳道。如果你忘記了,你就跟假基督教的信徒沒有分別。」至今,我仍然覺得聽從這個忠告很重要,認為必須挨家逐戶向人傳道。(使徒行傳20:20,21

被人稱為「假先知」

跟彼得斯弟兄見面後不久,我就和家人坐船前往南美洲,到巴拉圭的大查科地區去。那裡同樣是門諾派教徒的聚居地。到達兩星期後,我就戰戰兢兢地獨個兒到附近的村落傳道。有人說,新移民當中有個「假先知」,這句話很快就傳開了。

這時,我在泥水匠那裡當學徒時所學的竟大派用場。每個新移民家庭都需要房子,而當地人蓋房子的方法是:用風乾的泥磚砌牆,再用茅草覆蓋屋頂。所以,在巴拉圭生活的頭六個月,很多人叫我做砌磚的工作,我因而有很多機會非正式地向人傳道。人們待我很客氣,但牆一砌好,他們就巴不得我馬上離開。

我做砌磚工作期間,不斷有門諾派難民從德國坐船到巴拉圭來。難民中有一個年輕女子,叫卡特琳娜·舍倫貝格。她以前跟見證人接觸過幾次,並且很快就看出他們所教的是真理。她來巴拉圭前還沒受浸,但坐船來的時候,她就告訴別人自己是耶和華見證人。因此,當局不准她繼續前往其他德國人的聚居地。她孤身一人,留在巴拉圭的首都亞松森,找到一份當女傭的工作,學習西班牙語,又找到了見證人,還受了浸。1950年10月,我和這個年輕勇敢的女子結了婚。往後的日子,我們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她一直給我很大的支持和幫助。

婚後不久,我就有了足夠的積蓄,可以買一輛馬車和兩匹馬。我謹記彼得斯弟兄的忠告,常常坐馬車去傳道。那時,我妹妹已成為見證人,她也來加入我們。我們常常在早上4點起床,坐4小時馬車前往傳道地區,向人傳道兩三個小時,然後回家。

我曾在見證人出版的書刊中讀到關於公眾演講的事,於是我安排了一個演講。我在德國從沒有參加過聚會,所以只能想像聚會是怎樣舉行的。我講了一個關於上帝王國的演講,有八個人出席聆聽。這使門諾派的牧師很不高興。他們發起了一個運動,要收集我們分發給人們的所有聖經書刊,又吩咐人們千萬不要理睬我們。

之後,我又被召到當地政府的行政總部。行政官和兩個訪問當地的加拿大教士來盤問我,足足盤問了幾小時。最後,其中一個說:「年輕人,你想相信什麼都可以,但你要答應以後不會跟別人講論你的信仰。」我實在不能作出這樣的承諾。於是,他們叫我離開當地,因為他們不想在「忠誠的信徒」中存在著一個「虛假的先知」。我拒絕離開,他們就提議支付我全家人移居別處的交通費,但我堅持到底,不肯離開。

1953年夏天,我到亞松森參加大會,在那裡碰到內森·諾爾弟兄,他是從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耶和華見證人總部來的。我告訴他我們在門諾派的聚居地傳道成效不大,他就提議我搬去首都,跟被派往那裡的一小群海外傳道員一起工作。

先追求上帝的王國

當時,巴拉圭全國大約只有35個見證人。我跟妻子卡特琳娜商量搬去首都的問題。卡特琳娜不太喜歡搬到大城市去,但她還是願意踏出這一步。1954年,我和卡特琳娜利用閒暇,合力用磚蓋了一棟房子。我們參加所有聚會,並常常在週末向別人傳講聖經。

我獲派一些工作,其中一個跟分區監督(探訪基督徒會眾的監督)有關。當他探訪巴拉圭境內一些德國人的聚居地時,我就當他的傳譯員。由於我不大懂西班牙語,所以第一次把西班牙語演講傳譯成德語時感到十分吃力,那很可能是一生中最艱難的任務。

由於卡特琳娜身體不好,我們於1957年移民到加拿大去。1963年,我們又搬去美國。無論我們身處何地,我們總是先追求上帝的王國,把王國事務放在生活的第一位。(馬太福音6:33)耶和華上帝讓我在年輕時就認識聖經的真理,我實在很感激他。我從聖經所學到的,使我一生受益良多!

幫助別人認識聖經中令人舒暢的真理,是多大的殊榮!最令我感到欣喜的是,我的孩子和孫兒全都從小就學習聖經,從中得益。他們也都聽從彼得斯弟兄多年前給我的忠告:「無論發生什麼事,千萬不要忘記逐戶向人傳道。」

[第22頁的精選語句]

最令我感到欣喜的是,我的孩子和孫兒全都從小就學習聖經,從中得益

[第20,21頁的圖片]

卡特琳娜和我,攝於1950年婚禮前不久

[第21頁的圖片]

1952年,我們跟第一個孩子在巴拉圭的房子外面

[第23頁的圖片]

家人合照

[鳴謝]

Photo by Keith Trammel © 2000

[第19頁的圖片鳴謝]

Photo by Keith Trammel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