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第一部葡萄牙語聖經——鍥而不舍的產物

第一部葡萄牙語聖經——鍥而不舍的產物

第一部葡萄牙語聖經——鍥而不舍的產物

「鍥而不舍,終必成功。」這句格言見於17世紀一本宗教冊子的扉頁。冊子的作者是若昂·費拉雷·德阿爾梅達,他一生致力把聖經譯成葡萄牙語並加以出版。用上述那句話來形容他,的確再合適不過了。

阿爾梅達在1628年出生,住在葡萄牙北部的小村莊托里-迪塔瓦雷斯。他幼年失去雙親,由叔父撫養成人。叔父是個修士,住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傳統上認為,阿爾梅達為了成為神職人員而受過良好的教育。由於這緣故,他年紀輕輕就具備了非凡的語言才能。

不過,阿爾梅達如果繼續留在葡萄牙,就不可能把自己的語言才能用在翻譯聖經上。當時宗教改革運動席捲歐洲北部和中部,在這些地區,聖經被翻譯成當地通用的語言。然而,葡萄牙卻仍然處於天主教異端裁判所的強大影響之下。人可能僅僅因為擁有一部本地通用語言的聖經,就被押到異端裁判所受審。 *

阿爾梅達十幾歲時,也許因為渴望擺脫這種高壓的宗教氛圍,就遷到荷蘭去。不久之後,他踏上前往亞洲的旅程,取道印度尼西亞的巴達維亞(即現今的雅加達),也就是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的行政中心。阿爾梅達前往亞洲時只有14歲。

少年翻譯者

在前往亞洲的最後一段旅程中,阿爾梅達遇上一件事,這件事成為他一生的轉捩點。在乘船從巴達維亞到馬來西亞西部的馬六甲旅途中,阿爾梅達偶然讀到一本西班牙語的基督新教小冊子,題目是《教會的分歧》。這本冊子不僅抨擊錯誤的教義,而且還提出一個觀點,深深觸動了年輕的阿爾梅達。冊子說:「在教堂使用人們不理解的語言,即使這樣做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對聽不懂的人也是毫無益處的。」(哥林多前書14:9

對阿爾梅達來說,結論顯而易見:要揭露錯誤的宗教道理,方法就是使所有人都能明白聖經。他到達馬六甲後就改信荷蘭歸正會,並立即著手把四福音的部分內容從西班牙語譯成葡萄牙語,隨後把譯本分發給「真心渴望認識真理的人」。 *

兩年後,阿爾梅達著手進行一項更大的工作:把《通俗拉丁文本聖經》的整部《希臘語經卷》翻譯成葡萄牙語。他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翻譯的工作。對於一個年僅16歲的少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阿爾梅達勇敢地把譯稿寄給巴達維亞的荷蘭總督,請求出版。看來,巴達維亞的歸正會把他的手稿寄到阿姆斯特丹,但是受託保管手稿的年長教士不久之後去世,阿爾梅達的作品就失去蹤影了。

1651年,教會請阿爾梅達把他的譯稿抄製一份副本,好讓錫蘭(現稱斯里蘭卡)的歸正會使用,這時他才發現原稿已經從教會的檔案館裡不翼而飛了。阿爾梅達並沒有灰心喪氣。他設法找到了一份稿件——也許是早期的一份草稿,並在第二年完成了四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修訂本。巴達維亞的教會議會 *給他30荷蘭盾作為報酬。阿爾梅達的一個同事寫道:「相對於阿爾梅達所完成的巨量工作,這點錢太微不足道了。」

儘管教會沒有認可阿爾梅達的工作價值,他還是堅持下去。1654年,他交給教會議會整部《新約》的修訂本。關於譯本能否出版的問題再次提交教會議會討論。但是除了讓阿爾梅達抄製幾部副本供一些教堂使用,教會議會就沒有為出版譯本採取任何具體的行動。

被異端裁判所定罪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阿爾梅達忙於為歸正會從事牧師和傳教士的工作。他在1656年受任命做牧師,先在錫蘭服務,在那裡他差點兒被一頭大象踩死。後來他到印度服務,是最早到這個國家服務的基督新教傳教士之一。

由於阿爾梅達是個基督新教歸信者,而且為外國服務,因此在他所探訪的葡萄牙語社區中,有很多人都視他為叛教者和叛國者。他直言不諱地抨擊教士道德敗壞,揭露天主教的錯誤教義,因而常常跟天主教傳教士發生衝突。1661年,衝突達到高潮。印度果阿的異端裁判所對阿爾梅達進行缺席聆訊,裁定他犯了信奉異端罪,把他判處死刑——焚燒他的模擬像。不久之後,荷蘭總督也許因為擔心阿爾梅達好辯的風格惹出麻煩,於是把他召回巴達維亞。

雖然阿爾梅達熱心於傳教的工作,但他從沒有忘記人們需要一部葡萄牙語聖經。事實上,當時無論是教士還是一般信徒,普遍都不了解聖經。這促使阿爾梅達更決心要翻譯聖經。在1668年發行的一份宗教傳單的前言中,阿爾梅達對讀者宣稱:「我希望……不久之後向你們奉上整部以你們母語印行的聖經,這是人所能送給你們的最佳禮物,至珍之寶。」

與修訂委員會之間的衝突

1676年,阿爾梅達把《新約》的終稿交給巴達維亞的教會議會進行修訂。從一開始,阿爾梅達跟修訂者之間的關係就很緊張。傳記作者斯韋倫格雷貝爾說,阿爾梅達的同事是說荷蘭語的,他們可能難以理解葡萄牙語在語義和文體上的某些細微差異。阿爾梅達和修訂者在語文取向方面也有分歧。究竟他們該把聖經譯成通俗的葡萄牙語,還是譯成古雅而不為大眾明白的葡萄牙語呢?另外,阿爾梅達渴望修訂工作早日完成,以致經常跟修訂者發生衝突。

也許由於修訂者本身也意見分歧或缺乏興致,修訂工作因而進展得非常緩慢。四年後,修訂者還在為路加福音的開頭幾章爭論不休。阿爾梅達對他們的耽延大感失望,就背著他們把稿件寄到荷蘭去出版。

儘管教會議會試圖阻撓譯本出版,1681年,阿爾梅達的《新約》還是在阿姆斯特丹印製了。第二年,印好的第一批譯本運抵巴達維亞。然而,阿爾梅達發現他的譯本竟被荷蘭的修訂者改動了不少,可想而知他多麼失望!由於修訂者並不熟悉葡萄牙語,阿爾梅達指出,他們所用的「譯文既不自然又自相矛盾,使聖經的意思模糊不清」。

荷蘭政府對這個版本也很不滿意,下令銷毀所有這個版本的聖經。不過,阿爾梅達說服當局留下幾本,條件是把書中最嚴重的錯誤用手寫更正過來。留存的幾本聖經會供人使用,直到修訂本出版。

巴達維亞的修訂者再次聚集起來,繼續《希臘語經卷》的修訂工作,並等候阿爾梅達翻譯完《希伯來語經卷》,再開始加以修訂。教會議會擔心阿爾梅達焦躁難耐,就決定把譯稿中已修訂並由修訂者簽署的部分存放在教堂的保險箱裡。不用說,阿爾梅達強烈反對他們的決定。

到這時,多年辛勞工作和熱帶的艱苦生活已經損害了阿爾梅達的健康。1689年,由於健康每況愈下,阿爾梅達放棄教會的工作,專注於翻譯《希伯來語經卷》。遺憾的是,他在1691年去世,當時翻譯到以西結書的最後一章。

阿爾梅達去世之前不久,《新約》的第二版修訂完畢,並在1693年出版。然而,看來他的作品又一次給無能的修訂者糟蹋。桑托斯·費雷拉在《葡萄牙語聖經》一書中說:「修訂者……大肆改動阿爾梅達的傑作。原作中逃過第一版修訂者破壞的佳譯,如今卻被改動得面目全非,破壞無遺。」

葡萄牙語聖經出版

阿爾梅達去世之後,在巴達維亞,修訂和出版葡萄牙語聖經的推動力就消失了。到1711年,由於印度南部德倫格巴爾的丹麥傳教士提出請求,倫敦的基督徒知識促進會於是資助阿爾梅達的《新約》第三版發行。

基督徒知識促進會決定在德倫格巴爾建立印刷所。印刷材料和一批葡萄牙語聖經用船運送到印度。然而,在去印度的途中,船被法國海盜劫獲,最終給棄置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口。桑托斯·費雷拉說:「由於某種無法解釋的原因,發生了有些人視為奇跡的情況。人們在船的貨艙底部發現,盛載印刷材料的箱子完好無損。這些箱子就由原來的船繼續運往德倫格巴爾。丹麥傳教士仔細修訂阿爾梅達譯本餘下的經卷,然後加以出版。1751年,整部葡萄牙語聖經終於問世,也就是阿爾梅達開始投身於翻譯聖經事業之後差不多110年。

一份長存的遺產

阿爾梅達從年少時就看出,如果想那些說葡萄牙語的大眾明白聖經真理,就必須把聖經譯成葡萄牙語。儘管天主教會反對,同輩態度冷漠,修訂問題沒完沒了,自己的健康也不斷惡化,可是,阿爾梅達畢生都堅持不懈地追求翻譯聖經的目標。由於他鍥而不舍,這帶來了美好的成果。

阿爾梅達曾在當中傳教的葡萄牙語社區,如今很多都已縮小或消失,但他的聖經譯本卻存留下來。在19世紀期間,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和美國聖經公會,在葡萄牙和巴西的沿海城市分發了幾千部阿爾梅達譯本。結果,現今在說葡萄牙語的地區中,以阿爾梅達譯本為範本的聖經譯本都是最流行、銷行最廣泛的。

毫無疑問,很多人都很感激像阿爾梅達這樣的早期聖經譯者。但我們更應該感激樂意跟人溝通的上帝耶和華,「他的旨意是要各種各樣的人 都可以得救,確切認識真理」。(提摩太前書2:3,4)說到底,是上帝把他的話語保存下來,並使我們能讀到聖經而從中得益。願我們永遠珍惜這份來自天父的「至珍之寶」,努力研讀聖經。

[腳注]

^ 4段 16世紀中葉至末葉期間,天主教會發布了《禁書目錄》,嚴禁人使用本地語言的聖經。據《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說,《禁書目錄》「在接著的200年裡,有效地遏制了天主教的翻譯工作」。

^ 8段 阿爾梅達聖經譯本的較早版本把他稱為「阿爾梅達神父」,以致有些人認為他曾是天主教的教士。但其實是阿爾梅達譯本的荷蘭編輯誤用了這個頭銜,因為他們以為「神父」是用來稱呼基督新教教士的。

^ 10段 歸正會的管理機構。

[第21頁的附欄或圖片]

上帝的名字

阿爾梅達是個忠實的聖經譯者。一個顯著的例證是,他把上帝名字那四個希伯來語字母翻譯出來,並在譯本裡使用這個名字。

[鳴謝]

Cortesia da Biblioteca da Igreja de Santa Catarina (Igreja dos Paulistas)

[第18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大西洋

葡萄牙

里斯本

托里-迪塔瓦雷斯

[第18頁的圖片]

17世紀的巴達維亞

[鳴謝]

From Oud en Nieuw Oost-Indiën, Franciscus Valentijn, 1724

[第18,19頁的圖片]

1681年出版的首部葡萄牙語《新約》扉頁

[鳴謝]

Courtesy Biblioteca Nacional, Portug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