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拯救環境成效如何?

拯救環境成效如何?

拯救環境成效如何?

切爾諾貝利、博帕爾、巴爾德斯、三哩島——看到這些名字,你大概就會想到世界不同地方發生的生態災難。這些事故提醒我們,地球的環境正飽受破壞,岌岌可危。

有鑑於此,很多人,包括不少專家在內,紛紛發出警告,有些更公開採取行動,表明立場。例如,為了反對在一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修路,一個英國圖書館管理員就用鏈條把自己拴在推土機上。澳大利亞兩名土著女子發起運動,反對在一個國家公園開採鈾礦,開採行動因而中斷。不過,這些動機良好、為了保護環境所作的努力並不總是受人歡迎的。例如,前蘇聯一名海軍上校擔心,核潛艇沉沒以後,裡面的核反應堆會泄漏放射性物質,於是公布了那些核潛艇的位置。他因此被逮捕。

很多組織也不斷發出環境受到破壞的警告。這些組織包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色和平」組織。一些人或組織只有當環境問題涉及自己的工作時,才發表有關報告;另一些則致力於把環境問題公之於眾。「綠色和平」組織以環保行動聞名於世,如果一些地區的環境問題引起多方爭議,他們就派遣成員前往這些地區進行活動,促請公眾關注環境問題,例如全球氣溫上升、生物瀕臨絕種、動植物基因改造的危害等。

有些環保人士聲稱,他們「採取富於創意的抗議行動,為要揭露全球的環境問題」。例如,他們用鏈條把自己拴在鋸木廠的門上,以此抗議對原始森林的破壞。另一次,某國違反有關協議,在非捕鯨時期捕撈鯨魚,一群環保人士就到該國大使館抗議,頭上套著個眼球形狀的頭罩,以示密切關注該國的捕鯨活動。

引起關注的環境問題為數不少。例如,很多人和組織都不斷發出有關水污染的警告。儘管如此,情況仍然十分嚴重。世界上有10億人不能喝到清潔的水。據《時代》雜誌報導,「每年有340萬人死於水污染引起的疾病」。空氣污染的問題同樣十分嚴重。《2001世界人口狀況》報導,「估計空氣污染每年導致270萬至300萬人死亡」。又說,「受戶外空氣污染危害的人數超過11億」。報告列舉了一個具體情況,「歐洲兒童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中,多達百分之10是由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引起的」。可見,雖然人們發出警告、作出努力,像水污染和空氣污染這樣生死攸關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日趨嚴重。

許多人對今天的環境情況感到很矛盾。跟以往相比,人們可以得到更多有關環境的資訊,更多的人和組織致力於環境清潔運動,更多有助環保的技術已開發出來。另外,政府還設立了專門機構去解決環境問題。儘管如此,情況並沒有好轉的跡象。這是為什麼呢?

走一步,退兩步

工業發展原本是為了使人生活更輕鬆。在某些方面,這個目的實現了。但與此同時,工業發展也使環境問題更加嚴重。工業的創新和進步使我們能享受更多新產品,但是生產和使用這些產品卻往往破壞了地球的環境。

且以汽車為例。汽車的出現使旅行更輕鬆快捷,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情願回到馬車時代。但是,現代化的交通也引起了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是全球氣溫上升。汽車和其他工業產品在使用時排放出大量廢氣,改變了地球大氣的成分。一般認為,這些廢氣引起「溫室效應」,導致大氣溫度上升。在過去一百年,全球氣候暖化。美國環境保護署報告說,「20世紀氣溫最高的10年,全部出現在20世紀的最後15年中」。有些科學家認為,在21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到5.8攝氏度。

氣溫上升還引起更多其他問題。北半球的冰雪覆蓋區域不斷縮小。在2002年初,南極洲一塊面積為3250平方公里的冰架坍塌。在本世紀,海平面可能大大上升。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臨海居住,海水水位上升,這些人就會失去田地和家園。另外,臨海城市也會大受不利影響。

科學家認為,氣溫上升會導致雨量增多,惡劣氣候頻繁出現。1999年,法國一場強烈風暴奪去了90個人的生命,毀壞了2700萬棵樹。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樣的風暴只是未來氣候情況的先兆罷了。另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氣候變化還會導致疾病流行,例如瘧疾、登革熱、霍亂。

從汽車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影響是很複雜的。雖然總的來說,新產品和新技術對人有些幫助,但是也引起很多問題,影響生活的多個方面。正如《2001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每一項技術進步的影響都有好有壞,而且有些影響是難以預料的。」

雖然技術發展可能對環境有不利影響,但另一方面,人們通常又依靠現代技術來解決環境問題。例如,長期以來,環保人士都反對使用殺蟲劑。後來人們開發出基因改造植物,能夠減少殺蟲劑的用量,或甚至完全無需使用殺蟲劑。看起來,似乎新技術已經把問題解決了。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例如,為了不用殺蟲劑來消滅鑽進植物莖幹的害蟲,人們開發出一種Bt玉米,能產生一種叫Bt的毒素,殺滅害蟲。但是檢測顯示,這種毒素也能殺死王蝶。可見,有時新技術不僅沒有實現人們的期望,反而還可能引起新問題。

政府能解決問題嗎?

由於環境破壞的問題非常嚴重,要成功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世界各政府通力合作。有時,政府官員表現可嘉的勇氣,提議採取措施,改善環境。但是,他們的努力收效甚微。

例如,1997年,在日本舉行了一次國際峰會。這次峰會是為了達成有關消減廢氣排放的協議,據稱這些廢氣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各國就協議的條文爭論不休,但最後竟出人意料地達成了一個協議。這個協議被稱為京都議定書。按照協議,到2012年,發達的國家地區,例如歐洲聯盟、日本、美國,平均要消減廢氣排放百分之5.2。聽起來這很不錯,令人感到樂觀。但是,2001年初,美國政府宣布放棄京都議定書。這讓很多人大為驚訝,美國人口還不到世界人口總數的百分之5,但排放的廢氣量卻佔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其他政府在批准協議上也進展緩慢。

這個例子表明,各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解決環境問題,是多麼困難。要各國政府聚在一起商討問題談何容易,要在如何解決環境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也是十分困難。即使簽署了協議,事後有些國家又反悔,不遵守協議。有些卻認為執行條約非常困難。也有些政府或公司認為,清潔環境的費用太高,他們負擔不了。在有些地方,問題的根源在於一些大公司貪得無厭。這些公司勢力雄厚,對政府操有很大影響。他們迫使政府不採取環保措施,以免減損公司的利潤。一些公司的做法表明,他們不擇手段盡量榨取利潤,根本不考慮對環境的影響。

還有另一個因素使解決環境問題更為複雜。對於地球環境受到污染的後果會有多嚴重,科學家們意見不一。有些人認為環境問題很嚴重,有些人則認為不那麼嚴重,因此,政府在決定政策時,也許無法肯定要在多大程度上限制經濟增長,以免環境問題惡化。

人類的確處於困境。一方面,所有人都知道環境受到破壞,也知道應該採取相應的行動。有些國家為保護環境而作出努力。但大部分環境問題都日趨嚴重。那麼,地球是否注定要變成不適合人類居住?下一篇文章就會探討這個問題。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噪音污染

有一種污染是看不見而聽得見的,就是噪音污染。專家們認為,這種污染也應該重視,因為它能使人聽覺受損、受到壓力、血壓升高、失眠、工作效率降低。兒童在喧鬧的環境中上學,可能會導致閱讀能力低下。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濫伐導致鼠患

菲律賓的薩馬島上,15個城鎮發生嚴重鼠患。官方認為,這是由於當地過度砍伐森林造成的。森林消失,老鼠的天敵和食物就減少了,結果,老鼠大量湧入民居覓食。

[鳴謝]

© Michael Harvey/Panos Pictures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有毒廢棄物的受害者

邁克爾三個半月的時候,被診斷患了成神經細胞瘤(癌症的一種)。如果當地只發生了這一宗癌症病例,那也不足為怪。但是,後來發現,在邁克爾所在的小社區,另有大約100個孩子也患了癌症。這個情況令很多父母警覺起來。有些父母認為,癌症發病率高得不尋常,也許跟當地的幾家化工廠有關。經過調查發現,一家獨立的廢物運輸公司曾經從當地一家化工廠運走多桶液體毒物,存放在一個廢棄的養雞場,有時還傾倒毒物。研究人員在當地的水井中發現了一種污染物的痕跡。父母們不禁懷疑,這就是造成他們的孩子得癌症的原因。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有毒化學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把12萬噸有毒物質(大部分是光氣和芥子氣)密封在船上,沉在海裡。這些船有的在北愛爾蘭西北海域沉沒。俄羅斯科學家警告說,這些物質現正面臨泄漏的危險。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致命的空氣污染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說,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中,有百分之5到6是空氣污染致死的。據報導,僅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由於空氣污染使人健康受損、工作缺勤,造成的損失和醫療費用每年超過10億美元。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垂死的珊瑚礁

東南亞有些漁民用氰化物溶液使魚暈過去,這樣魚就容易捕撈了。由於毒素後來能從魚的身體中排出去,所以魚還是可以食用。但是,那些毒素仍然留在海水中,令珊瑚礁死去。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戴口罩管用嗎?

《亞洲新聞》報導,亞洲城市的空氣污染大多來自汽車排放的廢氣。柴油發動機和二衝程發動機是最大的污染源,排放出大量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這些微粒導致很多健康問題。報導還說:「台灣研究污染影響的頭號專家詹長權教授說,柴油燃燒產生的廢氣會致癌。」亞洲城市有些人戴上外科醫生口罩來保護健康。這些口罩管用嗎?詹教授說:「這些口罩沒有用。像廢氣和微粒這樣的污染物大多都十分微小,能穿透口罩。另外,……口罩也不是密閉的。所以,口罩給人虛假的安全感。」

[第7頁的圖片]

為拯救環境而栽樹育林

[第8頁的圖片鳴謝]

AFP/Getty Images; 左上:Published with the permission of The Trustees of the Imperial War Museum, London (IWM H 42208); 右上:Howard Hall/howardh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