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治疗糖尿病,困难重重

治疗糖尿病,困难重重

治疗糖尿病,困难重重

糖尿病都不好应付,病情总是不轻的。——安妮·戴利,《美国糖尿病协会》

“血液测试显示,你身体出了大问题,必须立即接受治疗。”医生这句话给德博拉沉重的打击。她说:“那一夜,我不断想,一定是化验报告出了错。我告诉自己,我没可能生病的。”

像许多人一样,德博拉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把一些持续出现的症状置之不理。口渴嘛,只因服用抗组胺药罢了;小便频常嘛,喝水太多就会是这样的;疲倦嘛,又要上班、又当妈妈,不筋疲力尽才怪呢?

可是,血液测试证实,这些症状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要德博拉接受这个现实,谈何容易呢!她说:“我没有把事情告诉任何人。晚上,当家人都睡了,我却无法入睡,有时更禁不住流下泪来。”像德博拉一样,有些人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情绪变得起伏不定,有的抑郁难平,有的满腔怨愤。卡伦指出:“有一段时间,我拒绝接受现实,经常以泪洗脸。”

碰到看来不公平的际遇,面对那么沉重的打击,上述的反应都很自然。然而,只要得到协助和鼓励,糖尿病患者是能够应付过来的。卡伦说:“护士帮助我适应过来,使我明白流泪是人之常情。流泪能缓解痛苦的情绪,帮助我应付悲痛。”

何以是痼疾?

糖尿病又可称为“身体重要机能失调症”,这样说不无道理。如果身体未能代谢葡萄糖,一些重要机能就会出毛病,严重的甚至足以致命。哈维·卡策夫医生说:“糖尿病本身不会致命,但患者可能死于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就预防并发症而言,我们应付裕如;但在治疗并发症方面,我们却力不胜任。” *

对于受到糖尿病困扰的人来说,解决有望吗?的确有。关键在于了解身体机能失调的严重程度,并且接受适当的治疗。 *

饮食与运动

第一型糖尿病是无法预防的,但科学家正研究遗传基因的影响,并尝试找出方法,防止免疫系统出错,以免细胞转而侵害自体器官。(参看第16页“葡萄糖的功用”附栏)。《治疗糖尿病——情绪与健康》一书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情况比较乐观。他们大都是由于遗传而患上这种病,但只要饮食均衡、经常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和控制体重,就能减低病发的机会”。 *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进行了一项关于女性身体状况的研究,确定运动的价值。研究发现,“每天做点运动,体内细胞在超过24个小时里,通过胰岛素吸收的葡萄糖就会相应提高”。因此,报告总结说,“步行和剧烈运动,足以减低女士患上第二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建议,尽可能每天做至少30分钟适当运动,简单如步行都可以。《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指南全集》指出,步行“很可能是最佳、最安全、最便宜的运动”。

然而,患上糖尿病的人做运动时,必须在医护人员督导下进行。原因是糖尿病会损害人的血液系统和神经,因而影响血液循环及知觉。有时,病人也许不察觉下肢的皮肤给擦伤了,结果伤口受到感染,变成溃疡。要是伤口处理不当,在严重情况下,更可能要把肢体截除。 *

除此之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控制病情。上文提及的《糖尿病指南全集》指出,“研究人员越深入探讨经常运动所带来的裨益,就找到越多证据,证明运动大有好处”。

注射胰岛素

除控制饮食和经常运动外,许多糖尿病患者要每天测试血糖水平,并注射几次胰岛素。有些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小心饮食和经常做运动,身体状况日见好转,至少可以暂时停止注射胰岛素。 *卡伦患上第一型糖尿病,她发觉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疗效。结果,她得以把每天的胰岛素剂量减低百分之20。

即使身患糖尿病而需注射胰岛素,也不用灰心沮丧。玛丽·安是照顾糖尿病患者的注册护士,她说:“注射胰岛素并不表示你自己不中用。无论患上哪一型糖尿病,只要小心控制血糖水平,就能预防日后出现其他健康问题了。”事实上,最近一项研究发现,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把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患上糖尿病引发的眼睛、肾脏和神经毛病的机会,就可大大减低”。以眼疾(视网膜病)为例,发病机会可减低百分之76!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小心控制血糖水平,病情也能大大减轻。

注射胰岛素通常用上注射器和胰岛素笔,这些用具装置了细小的针头,减轻病人在注射时的痛楚。玛丽·安说:“第一次注射通常是最辛苦的,但许多病人都说,过后就没什么感觉了。”其他注射胰岛素的用具包括:自动注射器——可无痛地把针头刺入皮肤;喷射式注射器——利用压力快速把胰岛素注入皮肤内;输送管——利用特制导管输注胰岛素,这种导管可连续使用两三天。此外,近年越来越多病人使用一种如传呼机大小的胰岛素唧筒。这个微型唧筒预设了程式,根据病人每天的身体需要,把适量的胰岛素通过导管输注体内。这样一来,注射胰岛素就更方便,注射的剂量也更恰当了。

加深认识糖尿病

归根结底,治疗糖尿病并没有灵丹妙药。每个病人都要考虑种种因素,自己决定接受什么治疗。玛丽·安说:“虽然有医护人员照顾你,但你才是掌舵人。”正如《治疗糖尿病》期刊指出:“任何关于糖尿病的治疗,要是没有教晓病人保持起居有序、周全地照顾自己,就可算是不合标准了。”

病人对糖尿病认识越深,就越懂得怎样照顾自己的身体,活得更健康、更长久。不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耐性才见成效。《治疗糖尿病——情绪与健康》一书解释:“试图一下子学晓所有东西,就只会弄巧成拙,根本不能把知识用得其法。再者,很多管用的东西是无法从书本或手册里找得到的。这关乎……你的血糖水平通常受什么因素影响而上升或下降。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掌握,在学习期间也难免会碰壁。”

举个例,要小心观察你的身体对压力有什么反应。压力足以使血糖水平急速上升。肯恩说:“我患上糖尿病已50年了。我很明白身体发出什么信号。”肯恩细心留意身体的信号,结果受益不浅,虽已年过七十,他仍能全时工作!

家人扶持必不可少

治疗糖尿病时,千万别低估家人的扶持。一份参考资料指出,对患上糖尿病的儿童或青年来说,“家庭生活的素质,也许对疗效影响最大”。

家人深入了解糖尿病,甚至轮流陪病人看医生,是大有好处的。他们加深认识糖尿病,就能晓得怎样扶助病人,也可认出种种症状,知道该如何应变。特德的妻子打从四岁起就受第一型糖尿病所苦,他说:“芭芭拉的血糖过低时,我立即就看得出来。她突然停止说话,浑身是汗,又无缘无故的大动肝火。她的反应也会缓慢下来。”

同样,肯恩的妻子凯瑟琳也很了解肯恩的病况。她看见肯恩脸色苍白、全身发冷、情绪行径有点异常时,就给他出一条简单的数学题。要是肯恩的答案模模糊糊,凯瑟琳就知道要迅速行动,帮肯恩一把了。身边所深爱、所信任的人,如此了解自己的病况,实在叫肯恩和芭芭拉感激不尽。 *

糖尿病患者的家人要有耐性,体恤扶助患病的人。这样有助病人克服生活的挑战,甚至使他们的病情好转。卡伦的丈夫经常向她表示爱意,这对卡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她回想说:“奈杰尔跟我说:‘人人都靠食物和水才能生存,你也一样,只是你还需要一点胰岛素罢了。’这些话暖人心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正是我很需要的。”

家人和朋友也得明白,血糖水平的转变会影响病人的情绪。一个女子说:“当我因血糖过低而感到消沉时,便会沉默不言,情绪很不稳定,动不动就发脾气。看到自己这么缺乏自制,真的讨厌极了。我已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是知道其他人明白个中原因,我心里就会好过一点。”

糖尿病是可以应付的,尤其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合作扶持,这个难关定能熬过。此外,圣经的原则也能帮助人对抗糖尿病。怎样帮助呢?

[脚注]

^ 8段 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包括心脏病、中风、肾脏功能衰退、外周血管疾病和神经受损。此外,下肢血液流量不足可能引致溃疡,在严重情况下,病人也许需要截除病肢。糖尿病也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一个常见原因。

^ 9段 《警醒!》并不推荐任何一种特定的疗法。怀疑自己患上糖尿病的人,应该找个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方面经验丰富的医生,听听他们的专业意见。

^ 11段 腹部脂肪过多(苹果形身材)的人,看来比臀部脂肪过多(梨形身材)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 13段 患上糖尿病的吸烟者,情况更加危险。抽烟会损害心脏和循环系统,导致血管收窄。一本书指出,患上糖尿病而结果要截肢的病人当中,百分之95是吸烟者。

^ 16段 糖尿病也可靠口服药物治疗。有些药物目的是刺激胰脏制造更多胰岛素,有些可减慢血糖的增加速度,另一些则减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抗性。(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会使用口服药物。)目前来说,胰岛素是不能内服的,因为这种蛋白质来不及送进血液里,就会给消化过程破坏了。不过,无论是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药物,都无法取代适量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

^ 26段 医学权威人士建议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识别卡或套上识别手镯、项链。在危急情况下,这些东西可以救回性命。毕竟,血糖过低的种种症状,往往会错误地诊断为别的疾病或跟酗酒有关。

[第14页的附栏或图片]

糖尿病患者年轻化?

纽约西奈山医学院院长兼著名内分泌科医生阿瑟·鲁本斯坦说,糖尿病患者“逐渐年轻化”。糖尿病的平均发病年龄确实正逐渐下降。糖尿病专家鲁宾·戈兰医生在谈及第二型糖尿病时说:“十年前我们教医科学生的时候会说,40岁以下的人不会有这种病。现在我们却看见一些不到10岁的病患者。”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患糖尿病呢?有时候是病人本身的遗传基因使他较容易患病。不过,体重和环境也可能是病因之一。过胖儿童的数目在过去20年来增加了一倍。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的威廉·迪茨医生说:“进食习惯和生活模式在过去20年来经历若干转变。越来越多人经常上馆子吃饭,越来越多人不吃早餐,越来越多人喝汽水吃快餐。学校的体育课减少,学校里的小休也少了。”

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所以,明智之举是听听这个只有十多岁的患者的一句肺腑之言:“零食不要碰,身体要保持健康。”

[第16,17页的附栏或图片]

葡萄糖的功用

葡萄糖为全身亿万个细胞提供燃料。葡萄糖要靠胰岛素这把“钥匙”,才能“打开”细胞的“锁”,进入细胞里面。胰岛素是胰脏分泌出来的化学物质。第一型糖尿病的产生原因是体内缺乏胰岛素;第二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相对不足, *而细胞又出现胰岛素阻抗性,拒绝让胰岛素进入。这两种糖尿病的症状都一样:细胞饥饿;血糖过高,达到危险水平。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β细胞,这种细胞是产生胰岛素的。因此第一型糖尿病其实是免疫系统的疾病,有时这种糖尿病叫做免疫紊乱型糖尿病。人体受病毒入侵,或受有毒化学物质和某些药物的影响,免疫系统就会发挥作用。遗传基因也可能是问题所在,第一型糖尿病常在家族成员中遗传,这个情况在白种人中尤其普遍。

第二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更为明显,以非白种人的患者较多。澳洲土著和美洲原住民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数最多,尤以美洲原住民患病的比率最高,为世界之冠。研究人员正试图找出遗传因素和过度肥胖之间的关系。他们也致力研究,为什么脂肪过多看来让易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人产生胰岛素阻抗性。 *跟第一型糖尿病不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年过40岁的人。

[脚注]

^ 44段 约有九成糖尿病患者患了第二型糖尿病。以往这种病症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型糖尿病”。可是这些名称并不正确。因为有多达四成的第二型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除此之外,第二型患者的年龄逐渐下降,令人忧心,有些患者甚至只是十余岁的少年。

^ 46段 人的体重要是超过理想体重百分之20,就是过度肥胖。

[图片]

葡萄糖分子

[鸣谢]

Courtesy: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第17页的附栏]

胰脏的功用

胰脏跟香蕉差不多大,位置在胃的后面。据《糖尿病简介》(英语)指出,“健康的胰脏整天忙个不停,不断工作令血液糖分保持平衡。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上升或下降的时候,胰脏就会释放出胰岛素,分量不多也不少,刚好令血糖水平保持均衡、稳定”。胰岛素这种荷尔蒙,是由胰脏的β细胞制造的。

如果β细胞无法制造足够的胰岛素,葡萄糖就会在血液中积累,结果令血糖过高。反之,如果血糖不足,就会造成低血糖。肝脏跟胰脏分工合作,把过多的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贮存起来,也可以控制血糖。如果胰脏发出指令,肝脏就会把糖原还原成葡萄糖,以供身体使用。

[第17页的附栏或图片]

糖分的功用

很多人都有个误解,以为糖分吃多了,就会患上糖尿病。不过医学研究显示,易受遗传因素诱发而患病的人,要是过胖就不管吸收多少糖分,都会大大增加患上糖尿病的机会。尽管这样,吃糖过量仍然是有损健康的,因为糖分的营养价值不高,还令人发胖。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以为糖尿病患者会对糖分有病态的需求。其实,他们对甜食的需要跟其他人分别不大。如果糖尿病的病情没有受到控制,患者会感到饥饿,可是病者不一定想吃甜的东西。虽然他们还是可以吃点甜食,但在制定整体的饮食计划时,就该限制糖分的摄取量。

最近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显示,不管它们体重多少,如果摄取过量果糖,即使是来自蔬果的糖分,也会令身体产生胰岛素阻抗性,甚至患上糖尿病。

[第16,17页的图解或图表]

糖尿病浅说

胰脏

健康的人

进食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上升,胰脏随即分泌适量的胰岛素

胰岛素分子附在肌细胞和其他细胞表面的受体上。这会刺激细胞孔吸收葡萄糖分子

肌细胞吸收、燃烧葡萄糖,于是血液的葡萄糖水平回复正常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胰脏里负责制造胰岛素的β细胞受到免疫系统侵袭,因此制造不了胰岛素

由于没有胰岛素的帮助,葡萄糖分子不能进入肌细胞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大多数病例都是胰脏制造胰岛素不足所致的

如果受体对胰岛素反应减弱,细胞孔就不会吸收血糖

血糖水平不断上升,会阻碍身体进行一些重要的运作过程,也会损害血管壁

[图解]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细胞

受体

细胞孔

胰岛素

细胞核

葡萄糖

[图解]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血管

红细胞

葡萄糖

[鸣谢]

人: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J. G. Heck

[第15页的图片]

适当的饮食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

[第18页的图片]

糖尿病患者也可参与正常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