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夺命海啸——传说与真相

夺命海啸——传说与真相

夺命海啸——传说与真相

夕阳西下才不到数分钟。今天是1998年7月17日,是个平静的星期五。这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海岸。几个小村落的男女老幼,突然遭遇一场强度达7.1级的大地震。《科学美国人》报道:“主震摇撼30公里长的海岸线……近岸海底突然变形,令本来平坦的海面跃升,一次可怕的海啸因而诞生。”

一名目击者描述他听到远方好像雷声隆隆,雷声渐逝,海水也逐渐退到比平时退潮最低水位更低。几分钟后,他看见第一层浪,高约三米。他拼命逃跑,浪却赶过了他。第二层浪更大,把他的村子夷为平地,也把他冲到一公里以外的红树林。《科学新闻》周刊报道:“颓垣败瓦高挂棕榈树上,由此可见巨浪竟高达14米。”

巨浪当晚夺去起码2500人的性命。本来是雪中送炭的善举,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一家伐木工厂捐出木材建筑新学校,可是这里几乎完全没有上学的儿童了。差不多所有孩子,超过230人被这次海啸夺去了小生命。

海啸是什么?

英语“海啸”(Tsunami)译自日语“津波”一词,“津”就是“港口”,“波”就是“波浪”。《海啸!》一书说,津波的确是“贴切的名字,因为这些巨大的波浪,的确常常为日本的港口和沿岸村落带来死亡和破坏”。这个异常的波浪究竟从哪里得到如此可怕的力量,以及有这么大的规模呢?

海啸有时又称为潮波,不过严格说来,潮波只是指因太阳月亮的引力而涨退的海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潮汐。就算是刮烈风而卷起的巨浪,有时可以高达25米,也比不上海啸。如果你在因风而起的潮波下潜水,你会发觉,潜得越深,波浪的力道就越小。到了一定深度以后,那里的海水几乎不受影响。但是海啸却不是这样,海啸的威力从海面直透海底,就是数公里深的海底也能感受得到!

海啸的威力深入海底,是因为它是由海底地层的剧烈运动而引发的。因此科学家有时也把海啸称为地震海浪。海底地层可能会升起来,把上面的海水也推高,海面微微隆起,涉及面积可达2万5000平方公里,又或者海底地层下沉,海面因而出现短暂的下陷现象。

海面不论隆起还是下陷,地心吸力都会令受影响的海水上下振动,泛起一连串同心圆形水波。这现象打破海啸只是一层恶浪的流行传说。在一般情况下,海啸其实是一连串的巨大波浪。海底火山爆发和海底山崩也能触发海啸。

有历史记录以来,其中一次破坏力最大的连环海啸,是1883年8月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而起的海啸。部分巨浪的高度达到离海面41米的惊人高度,结果把大约300个沿岸小城村庄冲走,死亡数字可能超过四万人。

双重“性格”

被风卷起的浪,时速从不会快于100公里,而且一般来说都慢很多。“但是”,《海啸!》一书说:“津波的速度可以媲美喷射飞机,在海洋盆地深水的地方,津波的时速能达到800公里或以上。”不过尽管速度惊人,海啸在深水的地方却没有什么危险。为什么呢?

第一,由于大海上单单一层津波一般不会高过3米;第二,波峰与波峰之间可以前后相隔数百公里,令波坡变得轻微。所以,有些船在津波经过的时候,完全没有人感觉到有海啸存在。一个船长把船停在夏威夷离岸一段距离的海面上,津波经过的时候,他完全懵然不觉,直到他看见巨浪拍打远方海岸的时候,才知道有海啸侵袭。要确保船只航行安全,最好把船驾驶到水深起码100英寻,也就是180米的地方。

海啸一接近陆地,或者进入浅水地带,“性情”会大起变化。这时候由于跟海底地层的摩擦作用,令津波的速度减慢,但不是平均地慢下来,津波尾部的水永远比头部的深,所以速度比较快。结果对津波产生挤压效应,减慢的速度转化成增加波浪高度。在同一时间,尾随其后还有一连串津波,于是波浪层层叠起,前方的浪越来越高。

到了最后阶段,津浪也许会就此狠狠地拍打在一个海岸上,也可能化作一道水墙,不过最常见的情况,是有如洪水暴发一般,波浪迅速升高到比涨潮的最高水位还高。据说波浪会比平常的海面高50米以上,其中带有瓦砾、鱼,连珊瑚也有,全被冲往离岸千米的内陆。海浪所到之处,无一幸免。

海啸来袭的第一个信号颇有误导成分,因为人们所见到的,不一定是越涨越高的潮水。有时景象恰恰相反,首先出现的也许是反常的退潮现象,海滩、海湾、港口都干了,鱼儿留在沙土上不停挣扎。海啸的初期迹象是怎么样,全视乎先到岸的是一连串津波的哪部分,是波峰还是波谷。 *

海滩干涸

1837年11月7日,夏威夷毛伊岛的黄昏,四周一片宁静。据《海啸!》解释,大概晚上7点钟的时候,海滩的水开始退去,露出礁石,鱼群搁浅。岛上许多居民大感兴奋,争相跑去捡鱼,但是有些警觉性比较强的人,也许从经验得知即将发生什么事情,于是都往高地跑去。转眼间,暴潮冲上海岛,把全村26间草屋,连同住在里面的村民畜生,向内陆推200米,然后全部冲进一个小湖中。

在同一天晚上,数千人在另外一个岛上进行宗教礼拜。跟刚才的情形一样,突如其来的水退,把这群好奇的夏威夷人吸引到海滩。接着一层比水涨最高水位还高6米的巨浪,突然出现眼前,一个目击者描述巨浪像“赛马一般迅速”地冲上岸去。连游泳健将也摆脱不了水退的冲力,硬生生被拖进海中,有些人力尽而淹死海上。

多久来袭一次?

《科学美国人》杂志说:“自1990年以来,十场较严重的海啸夺去4000多条人命。全世界据报在十年间发生了共82次海啸,比起过去的平均每十年57次高很多。”但是该杂志补充说,报道的数字增加,主要是因为通讯进步,死亡人数高则部分由于沿岸人口增加的缘故。

由于太平洋海盆是最活跃的地震带,所以太平洋的海啸数目尤其多。事实上,根据一本参考书报道,“太平洋绝少一年没有起码一次具破坏性的海啸……在过去50年,美国与地震有关的死亡数字,海啸占了百分之62”。

能否预测?

自1948年到1998年,夏威夷发出过的海啸警报,有百分之75只是虚惊一场。有这样的往迹,难怪居民越来越缺乏警觉性。不过,一个融合现代科技,性能大大提升的监察系统已经投入服务。这个改善了的监察系统,以海底水压记录仪为核心,顾名思义,这台仪器放置在数千米以下的海底。

海啸经过的时候,这台非常敏感的仪器能测量到水压的变化,连高度不过1厘米的津波也能感应到。记录仪利用声波把数据传到一个特制的浮标,然后转送到人造卫星,再转送到海啸警报中心。科学家胸有成竹,相信这个更精确的预报系统必然能够减少误报。

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市民大众的警觉性,做好教育工作。如果没有人理会,就算是最好的警报系统也等于废物。所以,要是你住在可能被海啸侵袭的低洼沿海地区,而当局发出海啸警报,或者你感觉到有地震,又或你看见不正常的退潮现象,一定要立即找一处高地避难。别忘记津波在大海上快得像喷射机,近岸时的速度也快如高速公路上的车子。所以当你看得见有波浪来袭,逃脱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不过你要是正坐船在海上畅游,或者在船上垂钓,即使碰到海啸,也不必担心,连桌子上的咖啡美酒也可能完全不受影响。

[脚注]

^ 16段 《发现》杂志指出,所有的波浪都是水的圆形或者椭圆形运动,这也是导致水退现象的一个因素。在海里游泳的人都是先感觉到水力把自己往外拉,然后才碰到浪头。海啸属于同一现象,只是规模更大,所以第一层津波到岸前会先有海滩、港口水退现象。

[第25页的图解]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海啸多数由海底地震引发

断层

生成

扩展

泛滥

[第27页的图解]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利用新科技产品深海探测器,力求预测海啸

人造卫星联系

浮标

水下测音器

船锚

音波联系

海啸探测器

5000米

[鸣谢]

Karen Birchfield/NOAA/Pacific Marine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

[第25页的图片]

一场海啸使木板插穿了货车的轮胎

[鸣谢]

U.S. Geological Survey

[第26页的图片]

位于阿拉斯加的斯科奇卡普岛灯塔,1946年海啸来袭前(左)

海啸过后,灯塔只剩颓垣败瓦(上)

[鸣谢]

U.S. Coast Guard photo

[第24页的图片鸣谢]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