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你应该流露哀恸之情吗?

你应该流露哀恸之情吗?

你应该流露哀恸之情吗?

在《儿童与死亡》一书中,伊丽莎白·屈布勒罗斯医生写道:“许多成年人活得不快乐往往是因为童年的创伤未能抚平。因此,不要阻止儿童表达他们的哀伤,不要骂他们爱哭,说他们胆小,尤其不要说,‘大孩子不哭’一类的荒谬话。”

上述看法跟许多国家的传统观念刚好相反,后者认为我们喜怒不应形诸于色,不要轻易表露自己内心的感觉。

丧葬承办员经验之谈

《儆醒!》通讯员访问了纽约一家殡仪馆的负责人罗伯特·加拉格尔,他的观察所得正好说明这点。通讯员问罗伯特,就表达伤恸的方式来说,他认为在美国出生的人跟拉丁美洲的移民之间,反应是否有所不同。

“差异确实很大。我是在50年代入行的,当时区内住了不少意大利裔的第一代移民家庭。他们都是性情中人,感情丰富。可是,现在我们在丧礼上碰到他们的子子孙孙时,再也看不见那份激情了。他们大都不愿流露内心的感情。”

在圣经时代,希伯来人并不掩饰心中的悲伤和感觉。请读读圣经报道,当雅各以为爱儿约瑟遭野兽杀害之后有什么反应:“雅各便撕裂衣服,腰间围上麻布,为他儿子悲哀了多日。他的儿女都起来安慰他,他却不肯受安慰,说: ‘我必悲哀着下阴间,到我儿子那里。’约瑟的父亲就 为他哀哭。”(创世记37:34,35;强调字体本社所排。)不错,雅各并不耻于为亡儿哀恸痛哭。

文化不同,反应各异

毫无疑问,文化背景因地而异。举例说,在尼日利亚,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孩子,儿女染病死去是常见的事,尽管这样,据移居非洲逾二十年的一个作家指出:“家中如果有孩子夭折,尤其孩子是首生的或是男的,家人都会感到悲痛欲绝。然而,对死者的哀悼虽然强烈,却只属短暂,不至于延续多月或多年。”

在地中海或拉丁美洲地区,人们的感情溢于言表,喜怒哀乐都形诸于色。他们打招呼不只是握握手,是热烈地互相拥抱。同样,为死者恸哭,借此表达深深的哀悼也是十分平常的事。

作家凯瑟琳·费尔·唐纳利指出,痛失孩子的父亲“既要承受丧亲之痛,又得顾虑公开伤恸落泪有失大丈夫的气概”。尽管这样,她始终认为:“对亡儿的哀悼应该凌驾一切,什么应做不应做的礼节可以通通放下。发自心底的悲哀之泪有助洗涤心灵,犹如人刺穿伤口,让毒素得以排出去一样。”

由此可见,表达哀恸之情的方式和程度因地而异。可是,为死者感到伤恸,甚至落泪,绝不应被视作是软弱的表现。耶稣明明知道马上就要复活拉撒路,也禁不住为亡友感到伤恸,“不禁掉下泪来”。——约翰福音11:35

[第14页的精选语句]

雅各痛失儿子,却不耻于流露悲恸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