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小兄弟”回老家

“小兄弟”回老家

“小兄弟”回老家

《儆醒!》驻加拿大通讯员报道

每年春天,海鹦在茫茫大海上度过了七八个月的漂流日子后,就返回北极海域的老家。春天是繁殖的季节,海鹦仿佛穿了华服一样,去迎接这件盛事。它们的脚已转为橙红色,喙部长了一块颜色鲜艳、后来则会脱落的盾片,身披一袭终年黑白分明的羽毛,看去活像个教士。也许正因为这样,北极海鹦的拉丁语学名(Fratercula arctica)含有“北方小兄弟” *的意思。

海鹦一小群一小群的飞向山崖的洞穴,每群二三十只。它们或在途上,或在抵达洞穴后,就开始觅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海鹦年复一年地返回同一个洞穴,并跟同一的配偶厮守。

海鹦虽然能飞,却显然不是什么飞行高手。事实上,它们着陆的一刻仿佛飞机紧急降落一样!海鹦起飞的动作也相当笨拙,有时双翼看来根本无法负荷胖墩墩的身体似的。有些海鹦甚至从水里上来时也显得有点吃力。可是,它们一旦振翅飞行,时速却能稳定地保持80公里,每分钟振翅达400下。

海鹦在海上的行动较在陆上时灵活。可是,为要筑巢育雏,海鹦必须到岸上来。它们上岸后就开始清理洞穴(长50至200厘米),又在洞穴里铺上草、嫩枝和羽毛。有些海鹦在巨石下的缝隙或石缝间筑巢。它们用喙掘开泥土,然后用一双有蹼的脚把泥土铲去。

海鹦在水中求偶,动作千姿百态:雄鸟轻拂头儿,鼓起胸膛,拍动翅膀,雌雄鸟儿又会再三互敲鸟喙。最后的这一步称为接嘴,雌雄鸟儿甚至在交配后也继续这样做,看来是要巩固彼此的关系。

雌鸟产下一枚卵后,雌雄亲鸟都会轮着用翅膀荫庇它。幼雏在六周后孵出,那时亲鸟就开始忙个不休了。雏鸟浑身都是灰黑色的羽毛,十分柔软。在随后的一星期内,亲鸟用翅膀把雏鸟全身覆盖,好使雏鸟保持暖和。为了喂饱雏鸟,亲鸟频频到海上觅食。捕鱼行动不大危险,因为有许多许多的海鹦在海洋和洞穴之间往来,这个忙乱的景象也许令海鸥或其他猎食者难以袭击。

海鹦既是游泳健将,又是潜泳高手。它们以一双有蹼的脚为舵,又用双翼推进身体,能够潜到近30米深的水域达30多秒之久。海鹦回巢时往往叼着一两条小鱼——也许是毛鳞鱼,也许是玉筋鱼。当然,鱼儿越小,海鹦能够叼到的就越多。有人看过一只海鹦连续捕捉六十多条小鱼!海鹦的口腔内有一些向后生长的棘状物,有助它们继续捕捉更多鱼儿,同时又能把鱼儿叼紧。这是个很有利的特点,因为一只雏鸟每天要吃50条鱼。

大约六周后,亲鸟就会飞出海洋。毛茸茸的雏鸟现在独自留在巢里,它逐渐变瘦,以便较容易离开洞穴。每到黄昏,雏鸟就会锻炼一下翅膀的力气。最后,在夜幕的掩护下,小海鹦蹒跚地走向海边,噗通一声,跳进水里,然后奋力地游去。

小海鹦在两三年后就会返回出生的地方,到四五岁时才觅偶。成熟的海鹦重约490克,体长约30厘米。虽然海鹦的体型比较细小,可是健康的海鹦能够活上二十五年左右。有一只北极海鹦活到39岁的“高龄”!

专家估计,世上大约有二千万只北极海鹦。这种鸟的确令人叹为观止。戴维·博格和迈克·亚历山大在他们合著的《北极海鹦》一书里说:“即使是海鹦最普通的举动,也能为人带来乐趣。”你如果住在大西洋或太平洋的北岸附近,也许可以欣赏到这种鸟儿。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年春天,“北方小兄弟”必定会返回老家,然后新一代乌油油的海鸟又随之诞生了。

[脚注]

^ 3段 这个名称也可能暗示海鹦从水里上来时,一双有蹼的脚互相扣住,状似人祷告。

[第15页的图片]

纽芬兰威特利斯贝的海鹦

[鸣谢]

Courtesy: Tourism,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photographer: Barrett and Mackay

[第14页的图片鸣谢]

Courtesy: Tourism,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第15页的图片鸣谢]

Tom Veso/Cornell Laboratory of Ornit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