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寻找予人生命的“水”

寻找予人生命的“水”

寻找予人生命的“水”

两千多年前,位于阿拉伯沙漠的佩特拉城声名鹊起。当地人口约3万,气候恶劣,每年平均雨量才150毫米,不过居民却应付有方,结果佩特拉城还渐渐繁荣富庶起来。

在佩特拉生活的纳巴泰人并没有电动抽水机,他们也没有建造巨型水坝。不过,纳巴泰人晓得怎样把水收集起来,加以保存。他们建筑了好些小小的贮水池、堤防、通道和水塔,把小心翼翼贮存起来的水运到城里,以及一块块小农地去,一滴水也不浪费。纳巴泰人挖的井、建造的水塔都很坚固,时至今日,贝都恩人仍然沿用。

一位水文学家很钦佩地说:“水文学是佩特拉城的隐形之美。当地居民真的聪明绝顶。”纳巴泰人也曾在内盖夫耕作,当地每年雨量往往不到100毫米,因此近年来,以色列的农学家一直试着向纳巴泰人借鉴。他们察看纳巴泰人留下的几千个小农庄,发现农民都巧妙地把冬天的雨水引到小小的梯田去。

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农民饱受干旱之苦,从纳巴泰人身上学到的技巧,给他们不少帮助。不过,现代的贮水方法也毫不逊色。在非洲海岸附近,加那利群岛当中的兰萨罗特岛,农民晓得在差不多全无雨量的情况下,种植葡萄和无花果。他们在圆洞的底部种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然后在泥土上铺一层火山灰,以防止水分蒸发。这样,露水就可以一滴滴地流到植物的根部,使其茁壮成长。

低科技解决方法

为了应付干旱气候,世界各地的人各施各法。在过去多个世纪,像印度塔尔沙漠的比什诺尔人,肯尼亚的图尔卡纳妇女,还有美国亚利桑那的纳瓦霍印第安人,都就解决农业需求方面研究出种种集水技术。这些技术跟叫人惊叹的高科技方法比起来,还要可靠得多。

20世纪建造的水坝多不胜数。大河给善加利用,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也发展出来了。一位科学家估计,世上百分之60的河溪多少都曾受到控制。这些计划固然有好处,但生态学家却指出,计划对环境造成破坏,千千万万人因而失去家园就更不用说。

再者,这些工程、计划,就算是出于好意,急着用水的农民往往未能受惠。前印度总理甘地,提到印度改善灌溉的工程,说:“十六年来,钱花了不少,人民却得不着半点儿好处——没有灌溉,没有水,生产没增加,生活也没有改善。”

另一方面,事实却证明低科技方法更有效,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较小。在中国,各地社群自行建造的小池塘和水坝(共600万个),于解决问题大有帮助。在以色列,人们发现只要动动脑筋,一桶水可以先清洗东西,再用来搞卫生,最后还可用来灌溉。

另一个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是滴灌。滴灌可保存土壤,所用的水是传统灌溉方法的百分之5。用水要明智,自然也该挑适合干旱气候的植物来种,像高粱或黍,而不是需要大量灌溉的植物,像甘蔗或玉米等。

在家里或工厂里,人只要肯出一分力,同样能减少用水。例如,工厂里的水要是循环使用,制造1公斤纸,约1公升水就行了,节省下来的水逾百分之99。另外,墨西哥城已经把传统的马桶换掉,新马桶的耗水量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当地还举办了一次资讯活动,旨在提醒市民节约用水。

成功的要诀

要解决水荒危机,或大部分环境问题,人得改变心态才行。人一定要互相合作,而非自私自利,必要时愿意牺牲一下。为了下一代设想,人该下定决心,好好照料地球。关于这点,桑德拉·波斯特尔在其著作《最后的绿洲——面对缺水危机》里,说:“自然系统是人未能也无法了解透彻的。我们需要一套准则,在面对有关的复杂决定时可以指引我们,叫我们处理得当。”

当然,这套跟水有关的“准则”,如果采纳的人有限,用处就不大了。上至国家,下至人民,都得齐心合作,因为河流没有国界之分。伊斯梅尔·萨拉杰尔丁在他的报告《解决水荒》里说:“以往,水的量与质是分开来考虑的,但现在我们不得不把它视为全球的问题。”

不过,要各国同心协力解决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承认:“在今天的世界里,要全球一致行动,现在还不是时候;但努力实践‘万众一心’的精神,就刻不容缓了。”

优质的水供应充足固然重要,但要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这样还不够。我们得先承认,人对赐予生命和水的那位是负有义务的。(诗篇36:9;100:3)人不该只顾眼前利益,剥削地球和其中资源,相反,像造物主教导人类始祖,人必须加以“修理,看守”才行。——创世记2:8,15;诗篇115:16

非同凡响的“水”

水是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难怪在圣经里,水用来比作某些事物。事实上,要活得充实、快乐,我们就得承认这种象征性的水的根源。另外,我们也要向公元1世纪一个女子借镜。她跟耶稣基督说:“先生,给我这水吧。”(约翰福音4:15)请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耶稣在一口深井旁边停下来。这口井位于今天的纳布卢斯附近,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人仍经常到访。公元1世纪,许多妇女常常到这儿来,给家人打水。当时,在井旁的撒马利亚妇人也一样。耶稣跟她说,他可以给她“活水”;这种水是永不枯竭的。——约翰福音4:10,13,14

撒马利亚妇人自然对耶稣的话感兴趣了。不过,耶稣提到的“活水”,当然不是实际的水,他想到的,是能够使人永远活下去的属灵供应。话虽如此,象征性的水跟实际的水也不无关系——要充分享受生命,两者缺一不可。

在古代,上帝的子民也曾闹水荒,他不止一次给他们解决问题。上帝施行奇迹,为一大群要经由西奈荒漠,往应许之地去的以色列人提供用水。(出埃及记17:1-6;民数记20:2-11)上帝的先知以利沙,曾洁净耶利哥城的井水。(列王纪下2:19-22)以色列人幡然悔悟,从巴比伦返回故土时,上帝领他们到旷野里的水去。——以赛亚书43:14,19-21

今天,地球正亟须源源不绝的水。造物主耶和华曾多番缓解水荒,他将来难道不会同样行吗?圣经保证他一定会采取行动。上帝曾谈及他应许的王国统治下的情形,说:“我要在净光的高处开江河,在谷中开泉源;……我要使沙漠变为水池,使干地变为涌泉。好叫人看见、知道、思想、明白;这是耶和华的手所做的。”——以赛亚书41:18,20

圣经应许我们,在上帝王国统治下,人“不饥不渴”。(以赛亚书49:10)多亏这个统治全球的新政府,水荒危机一定解决得了。这个政府,也就是耶稣教人祈求的上帝王国,将“以公平公义”运作,“从今直到永远”。(以赛亚书9:6,7;马太福音6:9,10)到时万众一心,人人真正无分彼此。——诗篇72:5,7,8

我们要是现在就寻找予人生命的水,就能期待地球有这么一天,供水源源不绝,取之不尽。

[第10页的图片]

上图:在古代,佩特拉城的居民已晓得怎样贮水

下图:纳巴泰人在佩特拉建造的引水道

[鸣谢]

Garo Nalbandian

[第10页的图片]

在加那利群岛当中,有个岛上的农夫学会在雨量极少的情况下耕作

[第13页的图片]

耶稣答应给妇人“活水”,他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