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錯誤?
人的觀點和上帝的觀點
當我們順利地做好一件事,往往會欣然接受別人的認可和稱讚。不過,當我們犯錯的時候呢?即便是無意中犯了錯,或者沒有人發現,我們不是也該坦然承認嗎?話雖如此,但這樣做需要有謙卑的態度。
如果我們太重視自己,就會想方設法為自己辯解,說錯誤並不嚴重,或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甚至完全不承認自己有錯。但這樣做往往會導致不好的結果,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冤枉無辜的人。即使我們能暫時逃避後果,也不該忘記,最後「我們各人都要為自己的事向上帝交賬」。(羅馬書14:12)
對於錯誤,上帝有平衡的觀點。詩篇說,上帝「有慈悲有恩典,……他不永遠指責人,也不會萬世懷怒」。他知道人類的身心並不完美,也了解我們生來就有的弱點,「記得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103:8,9,14)
不但如此,上帝還像一位仁慈的父親,希望我們這些孩子對錯誤有跟他一樣的觀點。(詩篇130:3)上帝通過他的話語,仁慈地提供了很多勸告和指引,讓我們知道在自己或別人犯錯時可以怎樣做。
合理的做法
人犯錯的時候,往往喜歡責怪他人或為自己辯解,這其實會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假如你說話冒犯了別人,為什麼不直接向他道個歉呢?努力解決問題,保護你們之間的友誼,不是好得多嗎?你曾因為做錯事,給自己或別人帶來了不便
甚至更大的難題嗎?與其跟自己生氣或指責別人,還不如盡全力解決問題。一味地推卸責任只會讓氣氛更緊張,讓問題更嚴重。其實你可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可是當別人犯錯時,我們卻很容易表現出不滿的情緒。這時請想想耶穌基督的勸告,他說:「在一切事上,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得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當你犯錯時,即使是很小的錯誤,你都會希望別人能體諒你,甚至完全不在意。那麼你不是也該仁慈地對待別人嗎?(以弗所書4:32)
實用的原則
一本詞典解釋,錯誤是由於「不正確的判斷,對情況缺乏全面的了解或疏忽大意」導致的。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曾由於這些原因犯錯,但只要我們學會運用一些簡單的聖經原則,就能避免犯許多錯誤。
箴言18:13就是其中一個原則,經文說:「未聽先答,就是愚蠢羞辱。」沒錯,多花點時間聽清楚整個事情的經過,也想好怎樣回答,你就不會因一時衝動而說錯話、做錯事。花時間和心思了解事情的全貌,能幫助你做出正確的判斷,盡量避免犯錯。
聖經也談到另一個原則,說:「只要自己做得到,就要盡力跟所有人和睦相處。」(羅馬書12:18)要盡力營造融洽和睦、團結合作的氛圍。大家一起工作時,要互相關心和尊重,也要努力稱讚和鼓勵別人。在這種氣氛下,我們很容易原諒彼此的微小過失,即使有更大的衝突,也能順利地解決。
你可以試著換個角度,把錯誤看作一個學習的機會。不要總是為自己的所言所行找藉口,反而應該抓住機會培養美好的品格。你需要更加耐心、仁慈或自制嗎?在愛心、溫和以及促進和睦方面,你還需要進步嗎?(加拉太書5:22,23)無論怎樣,你至少可以學會以後不犯同樣的錯誤。你雖然需要承擔責任,但也不用把問題看得太過嚴重。適當地幽默一下,肯定也能緩解緊張的氣氛。
平衡的觀點對你有益
我們擁有平衡的觀點,就能積極地面對錯誤。這樣不但能讓自己更加心平氣和,也能促進彼此間的和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我們就會更有智慧,周圍的人也會更喜歡我們。我們不會變得意志消沉,也不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此外,體會到其他人在犯錯時也同樣不容易,會讓你感覺與他們更親近。最重要的是,我們向上帝學習,懷著愛心寬恕別人的過犯,就能讓自己受益匪淺。(歌羅西書3:13)
文章開頭提到的瑪格麗特所犯的錯誤,真的破壞了整個家庭聚會嗎?完全沒有。大家都覺得這件事非常有趣,特別是瑪格麗特。雖然沒有通心粉,全家人仍然愉快地一起吃飯。多年之後,兩個外孫還會跟自己的孩子聊起那次難忘的家庭聚會,重溫兒時那段美好回憶。畢竟,那不過是一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