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我們「被種在哪裡」,耶和華就幫助我們「在那裡綻放」
「你被種在哪裡,就要在那裡綻放。」這句話也許聽起來有點奇怪,卻激勵了來自瑞典的一對夫妻馬茨和安凱特琳。他們曾經被「種」在很多不同的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句話怎樣激勵了他們呢?
馬茨和安凱特琳在1979年上了基列學校。上課期間,他們聽到了導師杰克·雷德福弟兄說了上文的那句話。畢業後,他們被「種」在伊朗、毛里求斯、緬甸、坦桑尼亞、烏干達和扎伊爾,也就是被派到那些地方服務。每一次他們被「種下,拔起,再種下」,那句話都給他們很大的鼓勵。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請說說你們是怎樣認識真理的?
馬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爸爸住在波蘭,他在天主教會裡看見了很多虛偽的事。但他還是常常說:「我相信世上一定有真理!」他的話一點也沒錯。有一次,我買了很多二手書,其中一本藍色的書叫做《導至永生的真理》。這個題目非常吸引我,於是我當晚就讀完整本書。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就確信自己已經找到了真理!
從1972年4月起,我讀了耶和華見證人的很多出版物,這些資料解答了我很多關於聖經的疑問。我覺得自己就像耶穌比喻中的商人一樣。那個商人在找到一顆貴重的珍珠後,就賣掉一切財物,去買了那顆珍珠。我也一樣,為了「買」真理這顆寶貴的珍珠,我「賣掉了」,也就是放棄了,去讀大學然後成為醫生的計劃。(馬太福音13:45,46)後來,我在1972年12月10日受浸了。
在我受浸後的一年內,我的父母和弟弟也都接受真理並受浸了。1973年7月,我開始做正規先驅。我的會眾裡有很多熱心的先驅,其中一位是安凱特琳,她很愛耶和華,我很喜歡她。後來我們開始談戀愛,並在1975年結婚。之後,我們一起在瑞典的斯特倫松德服務了四年。那座小鎮非常漂亮,而且很多人都想學習聖經。
安凱特琳:我爸爸在斯德哥爾摩上大學的時候認識了真理。那時我才3個月大,他就帶我去聚會和傳道。媽媽很不高興,想證明耶和華見證人說的不對。但媽媽沒辦法證明,所以後來她也受浸了。我13歲受浸,16歲開始做先驅。後來我搬到于默奧,因為那裡需要更多傳道員,我也在那裡開始做特別先驅。
結婚後,我跟馬茨一起幫助了一些人認識真理。其中一個是十幾歲的女孩,她叫米娃爾。學習聖經後,她放棄了做職業運動員,後來還跟我妹妹一起做先驅。1984年,她們一起去上基列學校。現在她們在厄瓜多爾做特派傳道員。
你們曾經被派到很多不同的地方服務,你們怎樣做到「被種在哪裡,就在那裡綻放」呢?
馬茨:我們經常被「移植」到新崗位,但每次我們都會努力在基督裡面「扎根」,盡力效法他,特別是學習他謙卑的榜樣。(歌羅西書2:6,7)比如,我們會努力理解當地弟兄姊妹的想法,也會試著了解他們的文化和做事方式,而不會要求他們配合我們。我們發現,我們越效法耶穌,就越能像「栽在水邊」的樹,可以在任何崗位綻放。(詩篇1:2,3)
我們常常遠行去探訪不同的會眾
安凱特琳:一棵樹移植後要繼續生長,還需要溫暖的陽光。耶和華就是我們的「太陽」。(詩篇84:11)他通過充滿愛心的弟兄姊妹給我們溫暖。比如,我們曾在伊朗德黑蘭的一群會眾裡服務。那裡的弟兄姊妹雖然不多,卻非常慷慨好客,他們使我想到聖經時代的人表現的那種好客精神。我們很想繼續留在伊朗,但1980年7月,伊朗政府禁止了耶和華見證人的活動,我們也被勒令在48小時內離境。我們的下一站是非洲的扎伊爾(現在是剛果民主共和國)。
在扎伊爾服務的美好回憶,攝於1982年
我一知道要去非洲就哭了。我很害怕,因為我聽說過非洲有很多蛇和傳染病。但有兩個在那裡服務多年的朋友對我說:「你都還沒去過!怕什麼?你去了肯定會愛上非洲的。」他們說的沒錯。那裡的弟兄姊妹很有愛心,也很溫暖。在扎伊爾服務了6年後,由於政府的禁令,我們必須離開。但那時我笑了,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心態已經跟6年前完全不一樣,這次我禱告求耶和華說:「請讓我們留在非洲吧!」
你們為耶和華服務的這些年有哪些美好的經歷和福分?
我們在坦桑尼亞的「臥室」,攝於1988年
馬茨:由於在不同的地方服務過,我們有幸跟來自不同國家和背景的特派傳道員成為好朋友。此外,在一些地方,我們有機會教很多聖經學生。有時,我跟妻子甚至各自有20個左右的學生。非洲弟兄姊妹的愛心和好客精神也令我們印象深刻。比如,坦桑尼亞的弟兄哥林多後書8:3)每天的「睡前故事」也是一個很特別的福分。我和安凱特琳會聊聊當天發生的事,並且感謝耶和華照顧了我們。
姊妹很貧窮,我們在探訪各群會眾時只能睡在自己的車裡,但他們還是慷慨地招待我們,盡力照顧我們的一切需要。他們做的甚至「超過了他們的能力」。(安凱特琳:對我來說,能夠生活在國際弟兄團體裡是很大的福分。我們學習了波斯語、法語、盧干達語和斯瓦希里語,也體驗到不同的文化。此外,我們還培訓新的弟兄姊妹,交到很多好朋友,並跟他們一起「並肩敬奉」耶和華。(西番雅書3:9)
我們也看到耶和華的創造是多麼繽紛多彩。每一次接受新的任務時,我們都感覺耶和華就彷彿嚮導一樣帶著我們去旅行。要不是因為他,我們的人生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寶貴的經歷。
我們在坦桑尼亞傳道,那裡的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你們遇到過哪些困難?你們怎樣克服?
馬茨:這些年來我們曾染上瘧疾等熱帶疾病。安凱特琳還有幾次遇上緊急的情況,需要動手術。另外,父母年紀越來越大,我們也很擔心他們。不過我們的弟弟妹妹很願意負起照顧父母的責任,而且從不抱怨,總是懷著耐心和愛心這樣做。我們真的很感謝他們。(提摩太前書5:4)但由於住得很遠,我們能為父母做的十分有限,所以有時還是會覺得很內疚,很希望自己能為父母多做點事。
安凱特琳:1983年,我們在扎伊爾服務的時候,我染上了嚴重的霍亂。醫生對馬茨說:「你要馬上帶她離開這個國家!」於是我們第二
天就離開,返回瑞典。但我們乘搭的是一架貨機,這是我們唯一能回去的辦法。馬茨:那個醫生認為安凱特琳好不了,我們也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再做特派傳道員了,所以非常難過,哭得很傷心。但沒想到的是,安凱特琳完全康復了。一年後,我們回到扎伊爾。這一次我們被派到盧本巴希,在一小群斯瓦希里語會眾服務。
安凱特琳:在盧本巴希服務的時候,我經歷了一次流產。雖然我們沒有計劃要生孩子,但失去孩子還是令我大受打擊。不過就在那段時間,耶和華給了我們意想不到的禮物。我們主持的聖經課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短短一年內會眾的傳道員就從35人增長到70人,出席聚會的人數也從40增加到220。我們全心全意投入傳道工作,得到了耶和華賜福,結果受到真正的安慰。不過,我們還是常常會想到並談起我們失去的寶寶。我們知道在新世界裡耶和華會完全撫平我們的傷痛,我們非常期待。
馬茨:後來有一段時間,安凱特琳非常虛弱,也很容易疲倦,我則被診斷患有第四期結腸癌,必須做大手術。但現在我已經康復了,安凱特琳也在盡她所能為耶和華服務。
其實,不是只有我們需要面對考驗。1994年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結束後,我們去探訪了很多住在難民營的弟兄姊妹。看到他們在那麼不容易的情況下還是保持忍耐,顯出信心和好客精神,我們更加確信耶和華真的有能力照顧他的子民,幫助他們克服任何考驗。(詩篇55:22)
安凱特琳:我們遇到的另一個考驗發生在2007年。我們參加了烏干達分部呈獻禮後,跟一些特派傳道員和伯特利成員一起去肯尼亞的內羅畢。快到肯尼亞邊境的時候,一輛貨車突然衝進我們的車道,迎面撞上我們的車。司機和五個弟兄姊妹當場死亡,還有一個姊妹送到醫院後也去世了。我們深切地想念這些朋友,渴望在樂園裡跟他們重聚。(約伯記14:13-15)
雖然我身上的傷都好了,但我跟馬茨還有車上的幾個人後來都有創傷後壓力症。我會在半夜突然驚醒,感覺就像心臟病發一樣,那種感覺非常可怕。但我們熱切地向耶和華禱告,也經常閱讀和沉思一些喜歡的經文,這使我們能夠平靜下來。另外,我們也從醫生那裡得到很多幫助。現在我們的情況好多了,我們也求耶和華使我們能安慰和幫助那些有類似難題的弟兄姊妹。
在談到怎樣克服考驗時,你們說自己「就像生雞蛋一樣」被耶和華捧在手裡。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馬茨:這是斯瓦希里語一種慣用的說法。一個人在拿生雞蛋的時候會非常小心,生怕把雞蛋打破。我們覺得耶和華也是這樣對待我們的,在每個崗位上我們都感覺自己被耶和華捧在手心裡,受到他的呵護。我們從來都沒有缺乏什麼,有時候我們擁有的甚至遠遠超過了我們需要的。另外,中央長老團非常體恤我們,這也令我們感受到耶和華的關愛和扶持。
安凱特琳:我想到一個被耶和華悉心照顧的例子。有一天我接到一通電話,原來是我爸爸在瑞典因為重病住進了醫院。那時馬茨剛從瘧疾康復過來,身體還很虛弱。我們也沒有錢買回家的機票,所以覺得需要把車子賣掉。那時我們接到了兩通電話。有一對夫妻聽說了我們的情況就打來電話,說他們想幫我們付一張機票的錢。另外一通電話是一個年長的姊妹打來的,她說自己特地存了一筆錢,是專門給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急用的。短短幾分鐘內,耶和華就帶我們脫離了困境!(希伯來書13:6)
回顧過去50年的全時服務,你們學到了什麼呢?
現在我們在緬甸服務
安凱特琳:我學到,「只要保持冷靜,全心信賴[耶和華],就會有力量」。我們信賴他,他一定會為我們挺身而出。(以賽亞書30:15;歷代志下20:15,17)我們在每一個崗位上都盡己所能為耶和華服務,結果得到了滿滿的福分,這些福分是我們做其他任何事都得不到的。
馬茨: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無論面對什麼情況,都要倚靠耶和華,看看他會怎樣為我採取行動。(詩篇37:5)每一次耶和華都實現自己的諾言,幫助我克服困難。現在,我們在緬甸伯特利服務。在這個新崗位上,我們依然能夠看到耶和華在繼續扶持我們。
我們很高興看到許多年輕人想多為耶和華服務,我們很希望他們能跟我們一樣,體驗到耶和華忠貞的厚愛。我們深信,無論他們被種在哪裡,耶和華都會幫助他們在那裡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