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怎樣養成好學之心

怎樣養成好學之心

怎樣養成好學之心

要教孩子走合宜的路,這樣他到老也不偏離。——箴言22:6

你正哄著孩子上床睡覺,突然有些事情發生,引起孩子注意。孩子雖然很累,又嚷又鬧,還是不肯入睡,堅要起身看個究竟。作家約翰·霍爾特說:「孩子需要認識世界,需要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就像他們需要得到食物、休息和睡眠一樣,這種需要是很殷切的,有時甚至是難以抑制的。」

然而,要孩子一生(當然包括求學時期在內)都好學不倦,也不那麼容易,天下間沒有一定奏效的秘訣。雖然如此,父母、教師和兒童仍可採用一些證明行之有效的策略。不過與任何策略相比,表現愛心更為有效。

愛能激發潛能

兒童渴望受父母所愛。父母對孩子的愛,令他們感到安全,他們因而更樂於發問、探索和與人溝通。父母愛兒女,就會經常跟兒女交談,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幫助兒女力求上進,喜愛學習》指出,「孩子學習的意願有多強,父母的影響看來最重要」。父母和教師要是共同努力,對孩子幫助更大。這本書還說:「父母與教師互相合作,對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是最強大的力量。」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有影響。據《腦內乾坤》一書報導,研究員對43個家庭作過長期觀察之後,「發覺父母[在孩子出生最初三年]跟孩子交談越多,孩子的智商就越高;比較之下,沒有這樣做的父母,孩子的智商遠遠不如」。該書又說:「常常與孩子交談的父母,也常常稱讚孩子,欣賞他們,並且回答孩子的問題。他們給孩子所需的指導,而不會對孩子一味發號施令。他們跟孩子說話時,言辭富於變化,不會每次都用同一套詞彙。」身為父母,你經常跟兒女溝通嗎?兒女有沒有從中得益呢?

既要仁慈,又要理解

兒童各有不同的能力和才具,父母不該因為這些差異影響到他們對孩子的愛。可是,在今天的世界裡,人的價值有多大,往往是以才具來衡量的。據《思想與學習技能》一書說,這種情形會使有些兒童「力求勝過別人,並以此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指標」。有這種想法的兒童,不但「會對失敗看得過重」,還會感到過分焦慮和不安。《今日印度》指出,過去25年,印度青少年的自殺率增加了兩倍,有人就把原因歸咎讀書壓力,以及青少年得不到家人支持。

有些父母常說自己的孩子「蠢」,這樣的批評,拙劣殘忍;既無助於鼓勵孩子努力上進,還會傷到他們的心,令他們自暴自棄。父母愛兒女,就該對他們仁慈,讓他們的天生求知慾得到發展。父母要使兒女知道,他們只要按自己的能力和速度去學習就足夠了,不必害怕被人恥笑。(哥林多前書13:4)孩子學習時遇到困難,父母該以愛心從旁協助,切勿數落孩子,令他們自慚形穢。誠然,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不免要拿出耐性,也要運用不同手法,但你們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父母怎樣才能養成這種愛心呢?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有屬靈的思想。

有屬靈思想,做事才有分寸

基於聖經的屬靈思想是很寶貴的,原因很多。首先,我們有屬靈的思想,就看得出學問固然重要,卻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因而能夠適當評估世俗學問。比方說,數學有許多用途,卻不能使人道德高尚,做事合乎原則。

聖經也勸我們,花在鑽研世俗學問方面的時間要適中合理,說:「著書多,沒有盡頭;讀書多,身體疲乏。」(傳道書12:12)孩子固然要接受適當的基本教育,但這不該佔去他們所有的時間。除上課之外,他們也該參與其他有益的活動,尤其是屬靈性質的活動。在培養孩子的內在為人、感情氣質方面,屬靈活動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基於聖經的屬靈思想,能培育出謙遜的人。(彌迦書6:8)在今天的許多學府中,人人在學術研究上寸土必爭,謙遜的人卻明白自己能力有限,他們不求聞達,也不為學術成就而爭個你死我活。《今日印度》指出,學界的競爭歪風,以及尋求學術成就的野心,「令人情緒抑鬱,沮喪失落」。不論老幼,我們聽從聖經的明智勸告無疑好得多:「我們不該自命不凡,彼此挑起競爭,彼此妒忌。」「各人都應該察驗自己所做的事。這樣,人高興是因為自己的成就,不是因為跟別人比較。」(加拉太書5:26;6:4

父母可以怎樣把聖經的勸告應用在兒女的教育上呢?一個方法是:鼓勵孩子訂立個人目標,讓他跟自己比較。比方說,你的兒子最近考過數學試或拼寫試,可以叫他把成績跟上一次比較,然後適當地稱讚或鼓勵他。這樣,在你的協助之下,孩子就能為自己訂立合理的目標,你也能夠跟進他的情況,補救他的任何弱點,卻無需把他跟別人比較。

今天有些年輕人,明明是讀書的料子,卻寧願成績平庸,因為怕被別人譏笑。有些年輕人的看法是,「讀書成績好,就不夠『酷』了」。屬靈的思想對這個問題有幫助嗎?的確有!請想想歌羅西書3:23的勸勉:「你們無論做什麼,都要全心全意,像是為耶和華而做,不是為人而做」。我們做事勤奮以求取悅上帝,有什麼動機比這更高尚呢?人有這麼崇高的動機,就會有力量抗拒不良的同輩壓力。

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

要得著優良的教育(無論是世俗教育還是屬靈教育),寫讀能力是不可少的。在孩子還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就對孩子朗讀,能令孩子感到書刊可親。達芙妮是做校對工作的,她感激父母從她童年時開始,就經常對她朗讀。她回憶說:「在父母教導之下,我從小就愛閱讀,所以我還沒上學就識字了。他們還教我怎樣搜集資料,遇到問題我會懂得怎樣尋找答案。直到今天,我還從這種早期的教導得益不淺。」

可是,上文曾引述的作家霍爾特提醒我們,對兒童朗讀「並不就是靈丹妙藥」。他補充說:「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覺得朗讀毫無樂趣,只是一樁苦差,那就不如不朗讀更好。……就算孩子喜歡聽父母朗讀,如果父母苦著臉,孩子也不會開心。」因此霍爾特建議,父母該揀些自己也喜歡的書來向孩子朗讀。他們要記得,孩子聽過一次,可能還想再聽許多次!在世界各地,許多父母時常給年幼的兒女朗讀兩本書,一本稱為《向偉大的導師學習》,另一本稱為《我的聖經故事書》,這兩本由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書,是特別為兒童寫的,書中有許多插圖,用來激發孩子的思想,教他們學習敬虔的原則。

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提摩太是有福的,他的母親和外祖母都十分關注他所受的教育,尤其是屬靈的教育。(提摩太後書1:5;3:15)提摩太長大後,為人非常誠實可靠,這樣的美德,單憑世俗教育是很難培養到的。(腓立比書2:19,20;提摩太前書4:12-15)由於許多父母都有屬靈思想,在他們的悉心教導下,今天環球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會眾都有不少「提摩太」。

全情投入!

《幫助兒女力求上進,喜愛學習》一書指出,教師想要學生好學,「他就要投入,要有使命感,就是如此簡單。教師全情投入,讓學生感受得到他們對教學是認真的,學生就能從教師身上看到這種誨人不倦的熱誠」。

可是在現實生活上,並非每個父母和教師都會一腔熱誠,為教育而努力。因此,明智的學生會主動奮發向上,把學習視為己任。畢竟,正如以上引述的書指出,「不會有人終生坐在我們子女的身邊,幫助他們學習,督促他們辦好事情,教導他們思想,鼓勵他們改進自己的技能」。

這段話再次表明,成功的關鍵主要不在學校,而是在於家庭,以及兒童在那裡學到的價值觀。父母們,你們自己好學不倦嗎?家裡有沒有良好的學習氣氛?家人都重視屬靈價值嗎?(以弗所書6:4)要記住,你們言傳身教,對兒女會有深遠影響,他們離開學校和家庭之後,會終生受用不盡。(參閱第23頁附欄「家人一同學習,其樂融融」。)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

沒有兩個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完全相同,因此學習的方法也因人而異。同一個方法,對這個人有效,對另一個人未必也有效。有鑑於此,梅爾·萊文在《因人制宜》一書裡說:「我們用同一方式待所有兒童,就等於用不平等的方式待他們。在學習方面,不同的兒童各有不同的需要,我們自當按他們的個別需要加以滿足。」

例如,對有些人來說,看圖畫或圖表會更易明白,也更易記得所學的資料。對另一些人來說,則寧願讀到文字或聽見語言,兩種方法混合使用甚至更好。萊文說:「要記得所學到的資料,一個最好的方法是把有關資訊的形式改變。如果資訊是圖象的,可以改為文字;如果是文字,可以畫個圖表或用圖畫去表達。」這個方法可使學習更有成效,也更有趣味。

當然,哪個方法最適合你,要看實際情況而定。漢斯是全時服務的基督徒,曾幫助一個名叫喬治的男子學習聖經。喬治已經年邁,只受過基本教育,識字不多,因此覺得很難明白和記得漢斯教他的東西。漢斯於是嘗試在拍紙簿上畫些簡單的圖畫,把聖經的主要思想表達出來。漢斯說:「在喬治的學習過程中,這可說是個轉捩點。他明白和記憶課文要點的能力大有改善,甚至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我一旦發現他腦袋的運作方式,就看出他其實比我起初所想的聰明得多。他的自信心繼續增強,求知慾也比以前更大。」

活到老,學到老

《腦內乾坤》說:「腦能發揮多大作用,視乎腦有沒有受到充分使用。腦好比一台機器,要常常使用,否則就會荒廢。它總是渴望學習更多新的技能。」這本書也說:「人有適當運動,往往到七八十歲還精力充沛。研究員指出,上了年紀的人多作思考,對頭腦也有類似的激勵作用。人們一向以為,年紀大了,頭腦自然就會退化。但新近的研究顯示,那完全是相信有這等事發生的人自己造成的。既然這是他們相信的,他們通常就不怎麼用腦思考了。人們以往也相信,腦細胞會隨著歲月過去而天天都大量失去。」然而腦力嚴重衰退通常是一種病徵,成因包括心血管病。

誠然,人到了晚年,智能有點衰退是可以預期的,卻不一定會很嚴重。據研究員說,只要常動腦筋,就能抵抗衰退的傾向。經常運動更有助頭腦保持活躍。《老當益壯》一書說:「人對學習活動越感興趣,學習能力就越有改善。越好學不倦,就學得越好。」

澳大利亞學者對一群60至98歲的老人作了一項為期20年的研究,證實了上述的結論。許多智力出現衰退的老人,其實每年只是衰退大約百分之一而已。報告也透露,「有些九十多歲的老人,連智力衰退的跡象也沒有。這些人都參加過學習能力的測試,包括學習一種外國語言或彈奏一種樂器」。

上文提及的喬治,在70多歲古稀之年才開始學習上帝的話語。同樣,現年80多歲的弗吉尼亞和她已去世的丈夫羅伯特,也是在晚年才開始研讀聖經的。弗吉尼亞說:「羅伯特幾乎失明,卻仍不時在王國聚會所作簡短的聖經演講;他把講詞完全背下來。至於我,雖然以前不喜歡看書,現在卻很愛閱讀了。事實上,我今天清早剛看完整本《警醒!》雜誌!」

許多老人家都不妄自菲薄,像喬治、羅伯特和弗吉尼亞三人,年紀雖大,卻仍堅持繼續學習,而這只是其中三個例子而已。研究顯示,對人腦來說,七八十年間吸收的知識,就彷彿把區區幾滴水加進一大桶水裡而已,根本算不了一回事。為什麼人腦貯藏知識的容量這麼巨大呢?

[第20,21頁的附欄或圖片]

上網和看電視——有益還是有害?

「上網好壞參半,」《因人制宜》一書說。學生學會上網搜羅資料可以相當有用,但正如《因人制宜》指出,有些學生「未曾深入了解或沒有融會貫通,就把資料通通下載下來。結果,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就習慣了被動的學習方式,或只懂一味抄襲」。

研究人員說,一個人過度觀看電視,會變得聽覺遲鈍,想像力差,連解決難題的能力也可能被削弱。此外,電視也不能提升人的道德感。《幫助兒女力求上進,喜愛學習》一書建議:「電視機應該好像香煙包一樣印上警告字句,促請人提防它的不良影響。」

另一本參考書指出,兒童最需要的,是「沉浸在語言(朗讀和交談)、關愛,和熱烈擁抱中」。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家人一同學習,其樂融融

養成以下習慣和特質,家人一同學習,成效更為顯著。

▪ 要不時跟孩子溝通,讓孩子得知,因為你愛他,所以在合理範圍內,對他有所期望

▪ 讓孩子知道,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

▪ 要過充實的生活,切勿無所事事

▪ 每星期撥出充足時間,跟孩子一起在家中學習,例如溫習功課,看課外書,也可安排興趣活動,家人集體遊戲,以及訓練孩子做家務等

▪ 整家人彼此鼓勵,互相扶持

▪ 向孩子清楚說明家規,並要認真執行

▪ 要經常跟老師保持聯絡

▪ 要強調屬靈方面的進步最為重要

[圖片]

身為父母,你們有教導兒女培養閱讀的興趣嗎?

[鳴謝]

資料採自英語《幫助兒女力求上進,喜愛學習》一書。

[第24,25頁的附欄或圖片]

如何樂在學習的天地中

產生興趣你越對一件事有興趣,學習興趣就越濃。《教子有方》一書說:「研究人員肯定地指出,如果兒童因愛好而學習,他們就會學得更深入,更能了解其中的含義,不會過目即忘。他們鍥而不舍,每每能想出新觀點,不會輕易向困難屈服。」

融入生活作家兼教育家理查德·韋弗寫道:「如果學生能把課堂知識和實際生活連貫起來,就真正明白所學,也就是真的開竅了,那好比燈泡接通電力而明亮了一樣。」

領悟所學人接觸到某種事物,希望明白其中底蘊,就必然會刺激他的思考力和記憶力。有時也許需要死記硬背,但只有思考和領悟,才是學習之本。箴言4:7,8說:「你當求取智慧,用你所得的一切求取悟性。要看重智慧,智慧就抬舉你」。

心無旁騖《幫助孩子收心學習》一書指出:「在學習過程中,最要緊的是收起散漫的心思。心無旁騖非常重要,聰明才智也有賴於此,能集中精神就等於擁有聰明才智。」集中精神是可以鍛鍊出來的,開始時,學習時間不妨短些,然後逐漸延長學習時間。

找出重點《因人制宜》一書作者梅爾·萊文指出,「最能找出重點的學生,就是最優秀的學生」。所謂找出重點,就是把資料濃縮解構,使資料易於記憶。善於寫筆記的人都運用這個原則,而非一字不漏地抄下所有資料。

引發聯想《腦內乾坤》作者彼得·羅素把記憶比作鉤子,新記憶就鉤在以前的記憶之上。簡單來說,你把新學的和已知的聯結起來,記憶力就會增強。你越多作聯想,就越能記得所學的東西。

形象思維活潑的圖像能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不妨盡量用圖像表達文字資料。研究記憶的專家運用這個方法,時常以誇張或幽默的圖像助人增強記憶。

經常溫習在24小時內,我們可能會忘掉所學東西的百分之80。我們簡單溫習剛學過的東西,再在一日、一週、一個月或甚至半年之後複習,就能改善記憶,甚至可以完全記住所學的資料。

[第24頁的圖片]

父母和教師應當攜手合作,幫助兒童學習

[第26頁的圖片]

不要因為年紀老邁而停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