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認識關節炎

認識關節炎

認識關節炎

「夜闌人靜,看著自己那變了形的手腳,我禁不住痛哭起來。」——翠,日本。

關節炎在人間肆虐,已經是好幾個世紀的事了。埃及的木乃伊證明這種疾病遠古就有。證據顯示,探險家哥倫布也罹患關節炎。今天,數以百萬計的人都患上關節炎。那麼,這種致殘的疾病究竟是一種什麼病呢?

「關節炎」是個統稱,泛指形形色色的風濕性疾病,類別達一百多種。 *風濕病不但侵害人體關節,也能累及關節周圍的肌肉、骨頭、肌腱和韌帶。某些關節炎也損害人的皮膚、內臟甚至眼睛。現在,且讓我們著重留意兩種比較普遍的關節炎——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的構造

骨與骨之間的連接處就是關節。滑液關節給堅厚的關節囊包住,能起保護作用,又使關節更穩固。(請參閱第四頁插圖。)關節囊裡面有一層分泌滑液的滑膜層。關節囊內,兩塊骨頭連接處由一些光滑且具彈性的組織覆蓋著,以減少摩擦和磨損,這些組織就是關節軟骨。關節軟骨像柔軟的墊子包裹著骨端,能減輕震盪,使骨頭平均地承受壓力。

舉例說,我們步行、奔跑或跳躍時,臀部和膝蓋承受的壓力相當於我們體重的四到八倍!誠然,肌肉和肌腱已經承受了大部分的震盪,但當關節軟骨像海綿一樣被壓縮起來時,也有助骨頭承受重壓。

類風濕性關節炎

以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病人的自身免疫系統向全身關節發動總攻擊。基於一些未知的因素,患者體內大量血細胞,包括免疫系統的主力軍T細胞,紛紛滲入關節腔內。於是,一連串的化學反應隨即發生,從而引起關節發炎。接著,滑液細胞失控地不斷激增,形成一種肉牙組織,叫關節翳。這時候,關節翳還釋放出有害的酶,侵蝕軟骨。由於關節軟骨壞死,於是上、下關節面融合,關節活動受到限制,結果使患者感到難以忍受的劇痛。這種病變過程也同時令韌帶、肌腱受損,以及使肌肉萎縮,關節因此沒有支撐,呈半脫位狀況。最後病變關節大多數都出現畸形。一般來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對稱性關節疼痛:無論手腕、膝蓋和腳部關節均無一倖免。五成患者更可能出現皮下結節。有些人患上貧血,甚至眼睛和喉嚨也又乾又疼。一般患者都會感到疲勞和出現感冒的症狀,如發熱和肌肉酸痛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狀、誘發因素以及患病期,都因人而異,多變難測。有些人在數週甚至數年內,手腳慢慢變得僵硬,關節痛楚漸增;有些人卻是突然發病的。其他人的症狀出現數月後就自動消失,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有些人的病卻反覆發作,突發時病況不斷加劇,當中隔著一段段的緩和期,在這段期間,患者的病況有所好轉。當然,也有一些病人經年累月受疾病折磨,身體受盡無情的摧殘。

哪些人容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呢?據邁克爾·希夫醫生指出:「患者中,以中年女性居多。」可是,希夫醫生進一步說:「任何年紀的人,包括兒童和男子,均可能患上關節炎。」如果家族成員曾患此病,風險也相應增加。一些研究也同時顯示,吸煙的、過胖的,以及輸過血的都是高危的一群。

骨關節炎

據《西部醫學雜誌》報導:「骨關節炎跟天氣不無相似的地方——無處不在,不起眼兒,發起威來,可就驚天動地。」跟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的是,骨關節炎通常只集中侵害一個或多個的關節,不會蔓延到其他部位。由於關節軟骨逐漸被侵蝕,骨與骨之間產生摩擦,結果出現骨質增生,即骨贅;甚至可能形成囊胞,而且軟骨下的骨質也硬化變形。其他症狀包括指關節突出,發炎的關節發出嘎嘎聲,肌肉痙攣,身體出現劇痛和僵硬,最後令患者失去活動能力。

過去,骨關節炎一直被視為老化過程的一種毛病。可是,現在專家已改變了這種傳統的看法。《美國醫學雜誌》說:「按理來說,在人的一生中,關節能夠承受一般的壓力,也不會出毛病。」那末,骨關節炎的致病因素是什麼呢?英國《刺血針》週刊指出,雖然各方竭力尋根究底,但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是關節先受傷,如輕微骨折等,繼而引起骨質增生,令軟骨受損;有說是軟骨先出毛病,例如退化而磨損,於是軟骨下骨頭承受的壓力增加。當身體嘗試修補受損的軟骨時,就發生了病變。

那麼,誰容易罹患這種病呢?雖然年齡本身不是患病的主因,可是,隨著人的年紀漸長,軟骨也較容易受損和壞死。此外,如果人的關節面連接異常,雙腳和腿肌無力,兩腳長短不一,或者脊柱彎曲的話,患骨關節炎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加。此外,關節在意外中受傷,或因職業重複動作受損,也是骨關節炎的誘因。過胖也能使患上骨關節炎的人病情迅速惡化。

據蒂姆·斯佩克特醫生指出:「骨關節炎的病理複雜,除了外在因素,遺傳的因素也絕對不容忽視。」中年和老年女性,家族成員曾患此病的人,罹患骨關節炎的風險最高。跟骨質疏鬆症剛好相反,骨關節炎患者發病前的骨質密度一點也不低,反而偏高。根據一些研究人員報導,身體受氧游離基損害,或者缺乏維生素C和D也是致病原因。

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治療關節炎得用綜合療法,包括藥療、運動和調整生活模式。物理治療師也許建議你做一些適合的療程,例如各類的運動,靜力、肌肉或力氣鍛鍊及增氧健身操。事實證明,上述各種運動能有效紓緩關節疼痛和腫脹,疲勞、不適以及抑鬱等症狀。甚至年長的患者也能從運動得益。此外,鍛鍊身體有助阻止鈣質流失,紓緩骨質疏鬆。據報,各種熱療,冷療和針灸也能發揮一定的鎮痛作用。 *

由於減輕體重有助紓緩關節痛楚,關節炎患者注意飲食尤其重要。有些人說多吃含豐富鈣質的食物,例如深色多葉的蔬菜,新鮮水果以及含豐富亞米加三號脂肪酸的冷水性魚類;少吃加工食品及飽和脂肪,這樣做能減輕體重及緩和痛楚。為什麼呢?因為一個說法是這些食物可以防止炎症發生。另外,也有人說患者不吃肉類、奶類產品、小麥和茄屬植物,如番茄、土豆、青椒和茄子等,也能預防關節炎發作。

有時候,醫生也建議病人做關節內窺鏡檢查:就是把內窺鏡插進病人關節內,清除釋放破壞性酶的滑膜組織。然而,炎症通常會再次出現,這種手術療效只屬短暫。另一種手術是關節成形術,就是把整個關節(通常是髖關節或者膝關節)換上人工關節。這種手術有效期長達10-15年,對於消除痛楚,療效顯著。

最近,醫藥界嘗試了一些較溫和的療法,其中一種叫黏膠增補,就是把透明質酸直接注射進關節裡;這種療法多用於膝關節。此外,據歐洲一些研究報告顯示,把能刺激軟骨進行自我修補的藥劑注射進關節裡,看來也有一定的成效。

雖然目前沒有療法足以根治關節炎,不少藥物卻能有效地消炎止痛。其中一些藥物看來更能減慢病情。至於用來止痛和紓緩不適的特效藥,則包括各類止痛劑、鎮痛劑、非類固醇消炎藥、改變病程的抗風濕藥、免疫抑制劑、生物反應修飾因子,以及經基因改造,旨在干擾免疫反應的藥物等。此外,還有皮質類固醇療法。然而,止痛消炎的代價可一點都不輕,因為上述藥物均能引起很大的副作用。因此,無論是病人抑或醫生,要權衡利弊,作出取捨真是談何容易!

究竟那些受盡關節炎折磨的人是怎樣熬過來的呢?

[腳注]

^ 4段 關節炎種類很多,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滑囊炎、風濕熱、萊姆病、腕管綜合徵、纖維肌痛、賴透氏綜合徵以及僵直性脊椎炎等。

^ 18段 《儆醒!》雜誌無意推薦任何一種療法、藥物或者外科手術。關節炎患者必須根據事實,仔細權衡利弊,各自決定選用什麼療法。

[第6頁的精選語句]

過胖的、吸煙的和輸過血的人較容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其他療法

據稱,某些新療法比傳統療法更安全,副作用更少。舉個例,研究人員發現口服膠原蛋白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有消除關節腫脹和疼痛的功效。這種療法的原理何在?就是阻止令人發炎的有害細胞激素產生,例如白細胞間素-1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此外,服食天然的營養素據說也能消炎止痛:包括維生素E、維生素C、煙醯胺,含豐富二十碳五烯酸和丙種亞油酸的魚油、琉璃苣籽油以及月見草油等。中國人多年來用雷公藤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據報這對於紓緩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第4,5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健康的關節

黏液囊

肌肉

軟骨

關節囊

滑膜

滑液

骨頭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

關節面融合

受損的骨頭和軟骨

滑膜發炎

骨關節炎患者的關節

軟骨碎片

軟骨基質破壞

骨刺

[鳴謝]

Source: Arthritis Foundation

[第7頁的圖片]

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上關節炎

[第8頁的圖片]

經常運動及飲食均衡有助紓緩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