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7:1-50
脚注
注释
迦百农 这个地名源自希伯来语,意思是“那鸿的村庄”或“给人安慰的村庄”。(鸿1:1及脚注)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海的西北岸,这座城对于耶稣在地上的传道活动十分重要。在马太福音9:1,这座城被称为耶稣“自己的城”。
迦百农 见太4:13的注释。
一个军官 又译“一个百夫长”,也就是罗马军队中统领大约100个士兵的人。
请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 平行记载马太福音8:5说:“有一个军官来见他[耶稣]。”看来,这些犹太人的长老是代表这个军官提出请求的。只有路加提到了这个细节。
过了不久 有些古抄本写的是“第二天”,但古老而且有权威的抄本都支持现在这个译法。
拿因 加利利的一座城,位于迦百农西南约35公里处。看来耶稣当时就是从迦百农去拿因的。(路7:1-10)《希腊语经卷》只有这一次提到拿因。一般认为,拿因城就是现今位于摩利山西北坡的内因村,在拿撒勒东南偏南约10公里处。今天这个村庄很小,但这一带的遗址显示,在多个世纪以前这座城比现在大。拿因城俯瞰耶斯列平原,周围景色迷人。福音书记载耶稣曾三次使人复活过来,第一次就是在拿因,另外两次分别在迦百农和伯大尼。(路8:49-56;约11:1-44)在这之前大约900年,先知以利沙在附近的书念城复活了一个书念妇人的儿子。(王下4:8-37)
城门 经文在提到拿因时,三次用了希腊语词poʹlis(城)。这个词通常指一座有外墙环绕的城,至于拿因是否有城墙就不确定了。如果没有城墙,本节经文说的“门”可能只是某些房屋之间的一条通道,让人可以经由此路进入拿因。不过,有些考古学家认为拿因是有城墙环绕的。无论如何,耶稣和门徒可能是在拿因城东面入口的“门”那里遇到送葬队伍的,当时这支队伍也许正前往位于现今内因村东南坡的墓地。
独生 希腊语是mo·no·ge·nesʹ,词典的定义是“同类中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唯一的”。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无论男女)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在本节经文就是这样的用法。同一个希腊语词也用来指崖鲁“独生”的女儿,以及被耶稣治好的一个孩子,他是一个人“独生”的儿子。(路8:41,42;9:38)士师记11:34谈到耶弗他的女儿时说:“耶弗他就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没有别的孩子。”希腊语《七十子译本》在翻译这句话时也用了mo·no·ge·nesʹ一词。在使徒约翰执笔的书卷中,这个词出现了五次,都是用来指耶稣。(关于这个词用在耶稣身上时有什么含意,另见约1:14;3:16的注释)
独生子 一般译作“独生(的)”的希腊语词是mo·no·ge·nesʹ,词典的定义是“同类中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唯一的”。在使徒约翰写的书卷里,这个词只用在耶稣身上。(约1:14;3:18;约一4:9;另见约1:14的注释)尽管其他灵体也被称为“上帝的儿子们”,但只有耶稣被称为“独生子”。(创6:2,4;伯1:6;2:1;38:4-7)耶稣是上帝的头生子,只有他是天父亲自创造的,因此他独一无二,跟上帝的其他儿子都不一样,他们都是耶和华通过这个头生子创造的。保罗说以撒是亚伯拉罕的“独生子”(mo·no·ge·nesʹ)时,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来11:17)虽然亚伯拉罕跟夏甲生了以实玛利,也跟基杜拉生了几个儿子(创16:15;25:1,2;代上1:28,32),但以撒在一种特别的意义上是他的“独生子”。以撒既是亚伯拉罕唯一一个因上帝承诺而有的儿子,也是撒拉唯一的儿子。(创17:16-19)
独生子 一般译作“独生(的)”的希腊语词是mo·no·ge·nesʹ,词典的定义是“同类中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唯一的”。圣经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无论男女)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另见路7:12;8:42;9:38的注释)在使徒约翰写的书卷里,这个词只用在耶稣身上(约3:16,18;约一4:9),但从没有用来指降生为人时或之后的耶稣。约翰总是用这个词来形容降生为人前的耶稣,那时他是“话语”,“在最初,他就跟上帝同在”,甚至“还没有世人以前”他就已经跟上帝同在了。(约1:1,2;17:5,24)耶稣是“独生子”,因为他是耶和华的“头生子”,只有他是上帝亲自创造的。尽管其他灵体也被称为“上帝的儿子们”(创6:2,4;伯1:6;2:1;38:4-7),但他们都是耶和华通过他的头生子创造出来的(西1:15,16)。总的来说,希腊语词mo·no·ge·nesʹ用来描述耶稣时,既指他是“同类中仅有的”“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也指他是唯一被上帝亲自创造出来的儿子。(约一5:18;另见来11:17的注释)
十分可怜她 又译“怜悯她”。在希腊语中,译作“怜悯”的动词splag·khniʹzo·mai是用来描述同情的词语中程度最深的一个。这个词跟意思为“肠子”的词splagʹkhna有关,往往用来描述人最深处的强烈情感。
两个门徒 平行记载马太福音11:2,3只是简单地说,施浸者约翰派了“自己的门徒”去。路加则补充了一个细节,说门徒的数目是两个。
象征悔改的浸礼 直译“悔改的浸礼”。浸礼本身并不会洗去人的罪。接受约翰浸礼的人公开承认自己犯了罪,违犯了法典,从而表明他们决心作出改变。这种衷心悔改的态度能带领他们到基督那里。(加3:24)通过为人施浸,约翰让一群人作妥准备,可以“看到上帝任用的救主”。(路3:3-6;另见太3:2,8,11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浸礼”“悔改”)
用水给你们施浸 又译“使你们浸入水中”。译作“施浸”的希腊语词是ba·ptiʹzo,意思是“使……浸入”。圣经的其他记载表明,人接受浸礼时需要完全浸入水中。例如,圣经说约翰在撒琳附近的约旦河谷为人施浸,是“因为那里水多”。(约3:23)另外,腓力为一个埃塞俄比亚的内臣施浸时,他们是“一起下到水里”的。(徒8:38)《七十子译本》在翻译列王纪下5:14时,也用了同一个希腊语词来描述乃缦“在约旦河里浸了七次”。
不吃饭不喝酒 见太11:18的注释)
收税人 见太5:46的注释)
收税人 很多犹太人为罗马政府做收税的工作。这些犹太人被民众憎恨,因为他们不但为人民讨厌的外族政权工作,还肆意征收超过政府规定税率的税金。犹太人通常会避开收税人,认为他们跟罪人和娼妓是同一类人。(太11:19;21:32)
行为 又译“结果”,直译“它的所有孩子”。原文在这里用了拟人法,谈到“智慧”的孩子。本节经文以及平行记载马太福音11:19谈到的“行为”,是指施浸者约翰以及耶稣的正义行为,这些行为证明针对他们的指控都是错误的。在这里,耶稣等于是说:“看看我们正义的行为,你们就会知道那些指控都是错的!”
到他家里 在四卷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路加提到法利赛派的人邀请耶稣去他们的家里吃饭,而耶稣接受了邀请。另外两次记载在路加福音11:37和14:1。
有一个女人,是……公认的罪人 圣经表明所有人都是有罪的。(代下6:36;罗3:23;5:12)因此,“罪人”在这里显然特指那些因惯常犯罪而声名狼藉的人,他们犯的可能是违反道德的罪,也可能是违反法律的罪。(路19:7,8)只有路加记载了这个有罪的女人用馨香油抹耶稣的脚一事,这个女人也许是个妓女。译作“是……公认的”的希腊语原文可以直译为“是”,但在这里看来表示一个人有怎样的品性或属于怎样的群体。
把他的债取消了 取消,又译“宽恕”。“债”可以用来比喻“罪”。(另见太6:12的注释)
两个人欠了……钱 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都熟悉债主和欠债的人之间是什么关系,耶稣有时就用欠债来打比喻。(太18:23-35;路16:1-8)只有路加记载了耶稣在这里说的比喻,比喻中一个人欠的钱是另一个人的十倍。当时耶稣正在西门的家里吃饭,有一个女人进来用馨香油抹他的脚。耶稣知道西门怎样看待这个女人,所以说了这个比喻。(路7:36-40)耶稣把罪比作还不清的巨债,并指出一个事实:“那获得赦免比较少的,爱得也少。”(路7:47;另见太6:12;18:27;路11:4的注释)
银元 直译“第纳流斯”,指的是罗马银元,每个重约3.85克,一面有凯撒的像。正如马太福音20:2显示,在耶稣的时代,工人每天做农业工作12个小时的工资通常是一银元。(另见词语解释“第纳流斯”以及附录B14)
罪 直译“债”。我们得罪了别人,就好像欠了对方一笔债,必须寻求对方宽恕才能还清这笔债。我们想要得到上帝的宽恕,就要“宽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或者说宽恕“欠我们债的人”。(太6:14,15;18:35;路11:4及脚注)
得罪我们的人 直译“欠我们债的人”。我们得罪了别人,就好像欠了对方一笔债,必须寻求对方宽恕才能还清。根据圣经原文,在登山宝训的模范祷告里,耶稣用的词就是“债”而不是“罪”。(另见太6:12的注释)译作“宽恕”的希腊语词的字面意思是“放过”,也就是放过欠债的人,不再追讨债务。
给我水洗脚 跟今天许多地方的人一样,古代的人去不同的地方主要靠走路。有些平民百姓走路时不穿鞋,很多人则会穿一种凉鞋,这种鞋只有鞋底和几根皮制带子。人们进屋前一般会脱鞋。为客人洗脚是表现好客之道的一个重要方式。主人可能会亲自为客人洗脚,或者叫仆人这么做,最起码也会给客人提供洗脚用的水。(创18:4;24:32;撒上25:41;路7:37,38)
你没有吻我 在圣经时代,人们会用亲吻来表示喜爱或尊敬。亲吻的方式包括用嘴唇触碰对方的嘴唇(箴24:26),吻对方的脸颊,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甚至会吻对方的脚(路7:37,38)。除了男女亲属会互相亲吻(创29:11;31:28),男性亲属互相亲吻也很常见(创27:26,27;45:15;出18:7;撒下14:33)。同样,好友之间也会以亲吻来表达友爱。(撒上20:41,42;撒下19:39)
多媒体资料



在圣经时代,有些市集广场坐落在街道上,就像图片描绘的那样。商贩常常把大量货物摆放在街道上,以致道路堵塞。附近的居民可以去那里购买日常家居用品、陶器、昂贵的玻璃器皿,以及新鲜的农产品。由于那个年代没有冰箱,人们每天都需要去市场买东西。在那里,买东西的人可以从商贩或其他客人听到各种消息。孩子们可以在那里玩耍,没有工作的人也可以在那里等人来雇用他们。耶稣曾在市集广场治好病人,保罗也曾在市集广场传道。(徒17:17)骄傲的抄经士和法利赛派却喜欢人们在这样的公共场所向他们问好,关注他们。

这种用来装馨香油的花瓶状小型容器,最初是用埃及的阿拉巴斯特龙附近出产的石头制造的。这种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头,后来以出产地命名,中文名称是雪花石。图片中的雪花石瓶子是在埃及发现的,制造年份介于公元前150年到公元100年之间。在古代,人们也用石膏等不那么昂贵的材料制造类似的瓶子,由于用途没有改变,这些瓶子也被称为雪花石瓶子。不过,真正的雪花石瓶子通常会用来装贵重的膏油和馨香油。曾经有两次,有人把贵重的馨香油倒在耶稣头上,一次是在加利利一个法利赛派的人家里,另一次是在伯大尼的麻风病人西门家里。这两次所用的馨香油,都是装在雪花石瓶子里的。